8月1日,由区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2026届高三专项研训,在赣榆高中、赣榆一中、赣中开发区校区、和安中学四校同步启动。围绕“科学备考、精准施策”主题,高三九门文化学科的老师们在专家领航、本土研讨、校际交流与研训测评中,为高三复习备考积蓄力量。
一、专家领航:解码新高考命题逻辑
“新高考不是‘换汤不换药’,而是从‘知识立意’转向‘素养导向’。”南通海安高级中学数学教师丁左军的讲座,以2025年新高考试卷第19题为切入点,直指复习核心。他剖析道,新高考数学命题呈现“基础全面化、概念聚焦化、应用创新化”趋势,探究开放题占比上升,“这要求学生‘多想一步’,而非‘多做一题’。”
江苏省高中政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洪乐,则聚焦“情境理解”命题逻辑。“政治题不再是‘知识点搬家’,而是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用知识解决问题。”她结合江苏卷真题案例,建议教师打破“知识逻辑至上”惯性,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线索,将情境逻辑与知识逻辑融合。
曲塘高级中学生物教师曹建平用“真题说话”,梳理近三年高考命题规律:图表形式多样化、试题有传承性、教材实验重基础。他强调,一轮复习需先吃透教材实验原理,“这是性价比最高的备考策略。”各学科专家均强调,需用大数据精准诊断学生薄弱点,避免“大水漫灌”式复习。
二、本土把脉:教研员细化备考路径
“外面的经验需落地,本土的问题要解决。”区教研室副主任、物理教研员张连之的《江苏高考试题量化分析》报告,聚焦2025年江苏卷命题脉络,提出“紧扣素养导向,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建议将教材与前沿科技衔接,强化分层教学与实验探究。
历史教研员王起义总结江苏卷五大特点:风格稳定、素养立意、史料多元、呼应热点、教考衔接。他以2025年江苏高考历史真题为例,建议复习需“盯真题找规律,拿教材建体系”,尤其重视史料解读能力培养。
地理教研员刘佳则细化一轮复习规划,“9月前梳理基础,10-11月强化区域整合,12月启动专题突破。”他特别推荐:“每天10分钟思维导图,比刷题更能理清知识脉络。”各学科教研员从命题意图到阅卷标准的细致指导,令老师们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三、校际共研:经验碰撞催生“可复制方案”
“集体备课不是‘统一进度表’,而是要把每个老师的闪光点凑成‘满天星’。”赣榆高中数学备课组长何明旺分享“三考”策略:每周研究高考题、模拟题、教材题,精准命制周练;通过“同课异构”融合新老教师智慧;针对学困生从基础、方法、动力三维度突破。
海头高级中学生物教师相春雷的“分层教学法”备受关注。“尖子生练一题多解,中等生抓规范答题,学困生回归教材。”他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学生亲手做过的实验,细节才不会丢分。”
赣榆一中政治教师王娟的“六字诀”直击要害:“明方向(盯江苏卷)、实备课(集体磨课)、抓课堂(用学课堂)、突主体(学生讲题)、选试题(避偏怪题)、融热点(新闻入案例)。”校际间的经验互鉴,让好方法有了“可复制性”。
四、实战检验:以评促学让培训“落地生根”
“研训不能只听热闹,要能进课堂。”本次研训特设“测评”环节:数学教师需分析开放题命题思路,政治教师尝试设计情境化主观题,地理教师规划一轮复习课时安排……“测评倒逼我们把理论转化为方案,回去就能用。”一位教师在参训后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