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4276358/2015-00004 | 分类: | 10 |
发布机构: | 科学技术局 | 成文日期: | 2015-12-08 |
信息名称: | 2015年工作总结和2016年工作计划 | ||
文号: | 主题词: | ||
内容概述: | 2015年工作总结和2016年工作计划 | ||
时效: |
一、2015年工作总结
2015年,全区科技工作紧紧围绕“三个赣榆”建设目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以产学研工作为抓手,大力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强化创新要素集聚,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全区科技工作实现新的突破。今年以来,全区共有6项新技术获市科技进步奖,发明专利授权39件,创历年之最。
(一)强化政策落实,扶持力度更加明显
2015年,赣榆认真落实国家、省、市科技优惠政策,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政策支持、金融服务,引导和推动全区各类企业强化科技应用和技术研发。一是全力争取项目资金。做好上级部门的业务对接工作,加大科技项目申报力度。全年申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66个,获批扶持资金884万元,获省专利资助12.3万元。二是持续强化金融支持。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重点解决科技型小微企业首贷难题,全年共发放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专项贷款(苏科贷)600万元。三是积极实施创新券试点。推动企业免费获得科技服务,全区30家企业申领科技创新券300万元,其中13家企业兑现132万元。
(二)强化交流合作,技术应用更加广泛
2015年,全区务实开展校企、校地合作,把适宜赣榆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引进赣榆,为企业提供科技支撑,产学研工作取得新突破。一是大力开展校地合作。以2015赣榆金秋经贸洽谈会为契机,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河北工业大学5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完善常州大学赣榆技术转移中心服务功能,建设水科院东海所赣榆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研究院。二是广泛开展校企合作。镔鑫钢铁、新海石化、广晟健发、金康医药、贝兹乐信息科技等重点企业,与省内外高校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30多个,海德益食品、隆源海藻等企业新建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8个。三是产学研合作成果丰硕。镔鑫钢铁与北京钢研院合作引进高活性燃煤催化助燃剂节能减排技术,广晟健发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与包头稀土研究院合作引进稀土抛光粉废料快速再生和深度提取技术,有效提升了产品品质并降低生产成本。
(三)强化招才引智,人才支撑更加有力
今年以来,全区不断加大科技人才培育力度,通过各种渠道选优配强,引进高科技人才,为赣榆实现科技突破提供人才支撑。一是聚焦人才引进。根据重点产业创新创业需求,通过“三百引才”等上级部门人才引进政策,结合我区“海州湾英才计划”,大力开展招才引智工作。全年引进博士以上各类高层次人才16人,其中6人获省扶持资金125万元。二是狠抓人才培养。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选拔素质高、潜力大的青年科技人才参加知识产权工程师(总监)、科技企业上市等各类创新创业培训17人次,组织6支队伍参加连云港市创新创业大赛。三是优化人才配备。组建赣榆科技镇长团,壮大区镇干部队伍,提升知识层次。引进河北工业大学、常州大学等多所大学8位专家教授,利用教授、博士的创新资源,不断提升科技管理水平。
(四)强化多措并举,创新氛围更加浓厚
今年以来,全区更加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严厉打击各类侵权案件,不断加大科技政策及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在全区范围内营造浓厚、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一是保护创新成果。强化科技创新成果保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稳步推进知识产权试点区建设。全年专利授权69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6件。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个,连云港富安紫菜机械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二是宣传科技政策。发布科技项目申报经验做法,为更多企业的项目申报提供借鉴。召开科技创新政策解读专题会议,选派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政策宣传工作,科技政策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三是助推全民科普。利用科技下乡、世界知识产权日等活动,发放科普资料2000份,不断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五)强化服务理念,创新基础更加牢固
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强化科技在服务企业创新发展中的作用,推动科技兴业。一是征集技术需求信息。解决企业急需高新技术难题,征集企业技术需求53条,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对接高校院所,为企业提供产学研信息。二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大力招引高新技术企业,围绕企业转型升级,提升高新技术应用范围,全面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2015年全区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三是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开发赣榆区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与管理系统,统筹信息发布,公布科技项目申报流程,提高申报效率,科技服务和管理更加科学高效。
二、2016年科技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以服务企业创新和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实施“五大”工程,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构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相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加快“三个赣榆”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二)具体目标
2016年,全区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继续保持全市前列,专利申请达到1000件,授权量达到700件;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较好发展势头,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争取获批7家;组织申报国家和省、市级科技项目50项;深化产学研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30个;强化科技金融相结合,发放“苏科贷”贷款1000万元。
(三)工作措施
实施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技术提升、产学研合作提升、创新人才集聚、创新环境优化“五大”工程,推动全区科技工作取得全面突破。
1、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创新型企业梯队。一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立足特色产业、新兴产业,遴选一批具有较强技术、较大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科技企业,采取“一企一策”,加大集成扶持力度,打造具有较高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新培育欧野建材、新江环保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争取获批7家。二是兴建企业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强对企业研发机构主要负责人与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指导企业建立健全研发机构。推动镔鑫钢铁、神舟新能源、西德电梯3家企业新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贝兹乐、泰卓新材料、倍特超微粉3家企业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实现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三是鼓励企业研发投入。积极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抵扣、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府采购等激励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推动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四是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大力开展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积极发展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代理、咨询、检索等基础服务。全年力争专利申请量1000件,授权量700件。
2、实施产业技术提升工程。突出优势产业技术创新,打造技术先进、特色鲜明、规模初具的高新技术产业。一是联合开展技术攻关。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企业与企业整合创新资源,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制定技术标准、转化科技成果,共享知识产权、共担市场风险,促进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在产业层面的有机衔接。二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推动技术交易市场建设,鼓励建设具备技术评估、成果推介等多种功能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引导镔鑫钢铁、神舟新能源等重点企业加强重大科研成果引进应用,为科研成果引进应用企业申报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三是争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快完善海洋经济开发区创建省级高新区发展规划、扶持政策与体制机制,推动海洋经济开发区逐渐发展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中枢,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战场和主要依靠力量。
3、实施产学研合作提升工程。发挥企业与科研院所的桥梁作用,强化产学研合作力度,推动产学研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深化信息调研。对区内企业,广泛征集技术需求信息,形成技术需求信息库。按照信息库内容,广泛征集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信息,为企业与高校院所牵线搭桥,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二是共建科研机构。充分发挥与河北工业大学、常州大学、水科院东海所等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优势,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建科研机构,开展重点领域技术创新。三是建立公共平台。引导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在我区建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解决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问题,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2016年,争取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超过30个。
4、实施创新人才集聚工程。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集聚创新创业人才,不断强化科技强区的人才要素。一是突出人才引进。建立人才引进与重大项目紧密结合的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机构汇集人才的作用,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到企业创新创业,争取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5人。二是加强人才培养。以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型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选拔素质过硬、潜力较大的创新创业人才,到高校进行培养,加强大学生创业、大企业高管、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回国人员为代表的“新四军”培育工作,为赣榆建设提供智力支撑。三是落实人才政策。在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和政府奖励等方面享受优惠待遇,不断扩大人才政策影响力。
5、实施创新环境优化工程。继续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千方百计服务创新、服务发展,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一是落实科技扶持政策。加大创新扶持政策宣传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向上申报各类科技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财政科技资金的支持,推广“科技创新券”等政策试点,全年争取发放企业创新券200万元。二是集聚发展科技服务业。坚持市场导向,以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领域为重点,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二是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和完善“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形式多样、市场调节”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立科技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完善融资担保体系。组织申报“苏科贷”项目4个,争取发放“苏科贷”贷款1000万元。
201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