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14276358/2014-00004 分类: 10
发布机构: 科学技术局 成文日期: 2014-12-06
信息名称: 2014年工作总结和2015年工作计划
文号: 主题词:
内容概述: 2014年工作总结和2015年工作计划
时效:
阅读次数: 字号:【
2014年工作总结和2015年工作计划

      一、2014年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深入推进沿海开发,建成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总体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弘扬“有激情、敢担当、能落地”实干作风,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按照“高端引领、整体跨越、创新创业、支撑未来”的总体要求,加速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全力推进科技创新,较好的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通过江苏省知识产权试点县验收,开启江苏省知识产权示范区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新征程。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预计)

今年,我们承担的市级目标考核任务主要有8项,基本分20分,加分项2项。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每万人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等指标是和区统计局、区发改委、区经信委共同承担。经共同努力,预计可得基本满分20分,加分项预计27分,预计共得47分,位列全市县、区第一。

(二)重点工作

1、项目申报取得新突破

按照科技部和江苏省科技厅项目指南要求,积极动员,精心组织,全区企业共申报科技部和省级项目36项,其中科技部创新资金项目2项,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分6项,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资金4项,企业研究生工作站3项,科技支撑计划--工业部分2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项,苏北科技发展计划--科技富民强区项目4项,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2项,软科学研究计划2项,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面上项目4项,国家科技创新资金项目2项。目前,已有国家级和省级项目共12项获得立项,获批扶持资金1359万元,另有30家科技型企业获批科技创新券280万元。

2、产业创新取得新成效

一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围绕石化、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新海石化与常州大学合作建设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围绕石化产业创新展开技术攻关,镔鑫特钢与北京钢研院合作引进冶金工业固废制备复合纳微米高炉喷煤催化助燃剂节能技术,有效提升产品品质并降低生产成本。

二是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家,其中16家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已获公示;新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研究生工作站4家,新海石化和兴安机械获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立项;开发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1个,培育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5家;预计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

3、创新载体建设取得新进展

加快推进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支持和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促进创新要素向园区集聚。已初步形成海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园、中小企业园、蓝湾现代渔业园“一区三园”的整体格局,重点实施了科技创新研发、公共事业服务、科技成果展示交流、科技创业服务等四大平台建设。捷成科技创业园已建成2万平方米孵化厂房及5000平方米配套服务区,园区已引进20多个项目进驻培育。推进赣榆蓝湾科技创业投资服务中心大厦建设,中心总建筑面积20680平方米,含赣榆科技创新展示馆、产学研研发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实验室)、职工培训中心、多功能会议厅、职工餐厅等,具备科技企业孵化、办公服务、展示交流等功能,可容纳1000名工作人员办公,可进驻科技型企业50-60家。

4、人才引进开创新模式

一是以“省双创计划”和“省博士集聚计划”为抓手,把引进人才与引进重大科技项目结合起来。依靠重大科技项目引才、重点科研课题引才、主导优势产业引才,实现了重大科技项目与领军人才同步开发、同步引进,带动了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培育。 今年以来,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6人,通过科技副总柔性引进博士以上人才5人。

二是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育管理,着力构筑人才培育“蓄水池”。按照“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先后与常州大学、水科院东海所等多所高校院所结成“校地联盟”,培养优秀企业人才。同时,采取专业培训、进修深造等方式,有重点地选拔素质过硬、培养潜力较大的创新创业人才,到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进行培养,培养了一批行业学科带头人和技术创新能手,实现了向科技领军型人才的转变。

三是建立党政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定期开展“访企业、访人才,送政策、送服务”为内容的“双访双送”活动,有力地提升了人才服务水平,加快了优秀人才集聚步伐,人才队伍正在不断壮大,目前,全区高层次人才总量已达到3416人。

5、产学研合作迈出新步伐

一是深入走访调研,准确把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第一手资料。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始终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切实保障产学研来源于企业,发展于企业,服务于企业。今年以来,通过调查问卷、走访企业等多种形式,对企业技术需求开展了细致的调查摸底工作,整理企业技术需求信息100多项。此外,还根据企业要求,帮助企业深入分析面临问题和发展机遇,共同探讨和确定产学研合作课题。另一方面加强与高校院所的沟通与联系。根据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要求,结合行业的发展特点趋势,积极查找相关产业领域的发展趋势、最新成果、科技资源。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沟通、联系与合作,先后组织数十家企业,分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大、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大、兰州大学、常州大学等12所高校科研院所调研,达成包括装备制造、新材料、海洋产品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等领域的30多个项目合作意向。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专家信息库,通过专家信息库,可以根据每名专家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等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合作。

二是加强产学研载体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今年新海石化、镔鑫特钢、神舟新能源、兆昱新材料等多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了研发机构。另一方面推动研发机构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的杠杆作用,积极推动常州大学赣榆技术转移中心、水科院东海所赣榆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研究院、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研究生工作站等研发机构的建设工作,着力提升产学研合作研发机构的层次和水平。

6、知识产权开启新征程

一是利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政策法规的宣讲教育,营造“尊重创新,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氛围。7家企业开展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连云港富安紫菜机械有限公司、连云港神舟新能源有限公司先后通过贯标验收。

二是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已申请专利1990件,其中发明申请224件,专利授权95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6件,目前全区有效发明专利67件,PCT申请6件,全部超额完成年度专利考核指标。顺利通过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区域试点县验收,全面开启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区域示范区建设;

三是强化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5月30日,省、市、区三级联动,以食品药品、农业及高新技术领域为重点,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共查处专利侵权商品14件,维护了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

(三)存在问题

1、科技创新氛围不浓。

对科技创新未真正引起重视,认为科技创新是企业的事。现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相对滞后,激励自主创新和尊重知识产权的公众意识与社会文化氛围比较淡薄。
   
 2、财政科技投入不足。

区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仍然偏低,距创新型城市建设和知识产权示范区建设要求差距较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多元化融资的科技投入体系不够健全,大部分中小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比例较低,银行中介、金融资本对技术创新支持不够,风险投资发展滞后。
    
3.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全区现有产业中,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相当部分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大部分设计和制造技术依靠引进,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原创性技术和产品更少。

4、目标考核压力较大。

科技创新工作是一项前瞻性、长期性工作,特别是知识产权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由于前些年受市政府考核导向和区科技局财力拮据影响,发明专利申请和后备高企培育不足。

二、2015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省、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这一主题,以“改革创新”、“支撑发展”为工作主线,继续大力弘扬“有激情、敢担当、能落地”实干作风,突出抓好高企培育、知识产权创造等重点工作,不断深化科技体制创新与改革,构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相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科技和经济的结合,推动江苏省知识产权示范区和创新型城市建设,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为把我区建成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强力科技支撑。

(二)工作目标

1、研发投入继续较快增长,全社会R&D支出占GDP比重力争达到1.3%;

2、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继续保持全市前列,专利申请达到1000件、授权量达到700件;

3、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较好发展势头,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争取获批10家;

4、组织申报国家和省、市级科技项目50项;

5、深化产学研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30个;

6、强化科技金融相结合,发放“苏科贷”贷款3000万元;

7、争创江苏省创新型城市试点区;

8、争创2013—2014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

(三)重点任务和推进措施

1、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按照“硬性建站点,柔性设中心”的思路,重点支持规模骨干企业建设高水平的企业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研究生工作站。推动博莱顿、西继电梯、东材绝缘材料、泰卓新材料等4家重点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建设新海石化、镔鑫特钢、金康医药等10家企业创新平台。

2)加强科技计划引导。进一步做好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情况调研,掌握企业技术需求,指导企业科学选题,把握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申报要点,辅导企业规范申报资料,特别是加大“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科技支撑”等省级以上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争取力度,力争全年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50项以上,争取财政科技扶持资金600万元。进一步提升科技计划实施水平,严格落实各级、各类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监管,重过程、出实效,切实发挥科技计划项目的引导作用。

2、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1)壮大优势新特产业。集中培育稀土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化工、光伏相关联的一批带动性强、拉动作用大的龙头型企业,培育壮大一批产值过亿元企业群;做大做强石化下游、光伏特色产业,强化特色产业招引,发展特色产业配套项目和深加工项目,重点提高优势特色产业自主研发能力。引导镔鑫特钢、兆昱新材料、神舟新能源开展技术攻关,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神舟新能源、金康医药等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培育太阳能光伏、海洋生物化工、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品集群,着力提升食品、服装玩具、冶炼铸造等传统产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向高新化发展,培育20家企业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争取获批10家。

3)拓展高效农业产业。应用现代生物、信息化等高新技术提升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和品牌化,推动农产品加工和技术装备现代化。着力建设四季田园、青口蓝湾等农(渔)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赣榆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园建设。推动四季田园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大力培育雅仕、伊顿、沃田蓝莓等高科技、孵化型、成长型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农产品深加工业。重点实施好海洋水产产业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大西洋鲑工厂化流水式健康高效养殖技术研发与示范、新型水产生物饲料开发与示范、纯净紫菜片张加工装备技术研发、即食干制调味鱼片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应用等5个项目。

3、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R&D投入,促进新产品开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积极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科技研发投入达到规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切实享受“减按15%征收所得税”的政策;落实对企业研发费用税前150%加计扣除的政策和科研设备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技术设备更新改造,将获得减免的所得税全部用于研发投入。

4、切实加强知识产权工作

1)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全面推行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研究制订区重点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发展计划,建立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制度,实行重点专利示范企业联系制度。力促区政府出台《赣榆区发明专利资助管理办法》,设立鼓励发明创造财政专项资金,对申请重要发明专利和实施重大专利产业化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全面贯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确保江苏省知识产权示范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确保全年专利申请量突破1000件,授权量突破700件,PCT申请争取2件。

2)提高知识产权运用水平。实施知识产权运营促进工程,促进知识产权与经济融合,支持神舟新能源、富安机械、通元机械等优势专利企业通过转让、许可、质押等多种形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促进知识产权产业化。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行业协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支持富安机械继续向国际市场开展专利布局,加快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品牌化。

5、深化产学研合作

1)广泛征求技术需求信息。围绕构建新兴产业和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链,通过发放企业技术需求调查表、座谈会等方式,了解企业的产业方向,收集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对产学研工作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明确产学研工作重点,保障产学研合作活动的取得实效。

2)提升产学研合作的层次。强化重点企业及创新型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建设,鼓励企业设立由高层次人才领衔的各类新型产学研合作平台。2015年,计划组织、参加产学研活动5次,开展产学研合作30项以上,引进转化科技成果20项以上,引进高层次人才20人以上,积极争取省“双创计划”人和“博士集聚计划”个。

2)加强产学研合作引导。针对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改变传统政府引导资金运作模式,以申报企业创新券和苏科贷项目为契机,督促企业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吸纳和带动金融资本参与创新创业,积极探索“政产学研金”长效合作机制。

6、深化科技金融合作

深入开展企业调研,精确掌握企业发展动态,进一步健全完善“苏科贷”项目库,加强“苏科贷”优惠政策宣传,动员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申报“苏科贷”,全年争取申报“苏科贷”项目15个,发放贷款3000万元,切实解决中小科技企业的融资难题。

7、积极争创创新型城市试点区

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制定试点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确保各项创新指标实现突破。创新科技管理和服务机制,强化人才支撑,突出载体建设,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以科技计划为抓手,加速科技成果引进和转化,不断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8、全力迎接全国科技进步考核
  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全力做好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工作,主动沟通,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形成推动工作的合力,力争考核工作顺利完成。


2014年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