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迪,女,出生于1985年,本科学历,在连云港市墩尚小学扎根杏坛,立足教学16载,自2018年8月调到和安小学。她活泼开朗,是学生眼中的知心姐姐;她热爱学习,在工作中努力做到教学相长;她更是一位富有爱心,传递文明的使者。她很平凡,平凡得就像校园里的一枝青藤、一片树叶、一枚松针。和孩子们在一起,松柏树下有她们的身影;翠竹林里有她们的笑声;静心亭里有她们的愿望;彩虹桥上有她们的谈心。
云淡风轻、简单而又美好;暮去朝来、清苦而又率真。从踏上讲台的那天起,她就在青春的芳草地里编织着一个美丽的梦——做一名优秀的“四有”老师。
兢兢业业奏响一路凯歌
十六年来她辛苦耕耘,用爱心、耐心和智慧把梦想一点点变为现实。曾获得连云港市“骨干班主任”、赣榆区“爱岗敬业师德高尚好教师”、赣榆区“311骨干教师”、赣榆区“德育先进个人”、赣榆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专家”、赣榆区“先进教育工作者”、赣榆区“教学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她多次参加赣榆区小学语文、综合实践、道德与法治、班主任等基本功大赛,经过多轮角逐,均获得一等奖。2013年12月参加连云港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语文阅读指导课、语文阅读录像课、小学品德优质课,她斩获佳绩。在江苏省小学书法教育现场观摩研讨活动中所执教的《硬笔指导课》受到了领导及老师的一致好评。面对全县、全镇教师上研究课、公开课和示范课十多节。2017年,她加入了连云港市朱红甫小学语文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在导师的带领下认真钻研,积极探索,于2018年5月在江苏省培育站优质课评比中,凭借先进的教学理念、新颖的教学设计、扎实的教学功底、优秀的专业素养,赢得评委的一致好评,荣获一等奖。同年五月,她以精湛的业务、高尚的师德、奉献的精神从上万名青年教师教师中脱颖而出,得到了赣榆区“十佳青年教师”的殊荣,并入选江苏省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赣榆区仅2人入选)。她就如闪烁在夜空的繁星,闪耀着美丽的光芒!
她潜心钻研,勇于创新,数十篇论文获奖、发表。撰写的论文《“心”底世界亦精彩》获得江苏省首届书法论文一等奖;《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获得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比一等奖等。另外,《浅谈信息化网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技巧》、《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小练笔”的运用》等多篇论文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主持县级、市级课题已结题,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并在全区范围内推广。
她一直专注以勤恳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感染学生,现在已快速成长为校优秀青年教师,获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高度赞扬。把温度与情怀传递于心,将教育感召出的答案传扬于心,用真心的爱诠释她的教育初心。
支教情怀演绎师生情谊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特意提出:“要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年人的关爱服务体系。”她体会的非常深刻。因为她不仅是自愿下乡的“支教老师”,还是留守儿童的“童伴妈妈”。
农村学校中的留守儿童就好像是一群在森林里采蘑菇而迷了路的小兔子,想求助但孤立无援、想寻找但没有方向感。这让她牵挂和不安——
实行了教育现代化的乡村校园现在不缺硬软件,也不缺网络和电子白板,这里缺的是情感的认同和陪伴的温暖。留守在这里的孩子不缺吃穿,也不缺零花钱,缺的是精神的抚慰和人文的关怀。
为此,孙老师给他们做了一个儿童抑郁量表的分析调查,对比数据样本,了解轻度抑郁。班上有个女孩叫小娜,她拘谨孤单、沉默寡言,孙老师在她的日记里读到这样的心情:这里都是山,但寂寞就像海水淹没了我;这里都是树,但孤独就像沙漠包围了我。有时候真想去死,我想看看、灵魂到底长什么样子……她已经是轻度抑郁症患者,但她的爷爷奶奶却却丝毫没有察觉。
但是孙老师开始呼吁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给予孩子们双份爱心和双重拯救。
注重他们的品德培养;加强和父母的远程沟通,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除此之外,对他们进行情商教育、心理疏导,成立兴趣小组、参与爱心公益……家庭、孩子、老公,她什么都顾不上了,眼里只有学校、只有课堂、只有她的班级和那群特殊群体。
在一次感恩父母的主题班会上,小娜勇敢地举起了手,唱起来那首《父亲》。她终于走出了阴霾,孙老师和她激动地拥抱在一起……
其实,对于贯彻十九大精神、对于关爱留守儿童,她没有慷慨激昂歌大风的豪言壮语,她用爱心奉献着,培育了一个个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灵和健壮的身体,孩子们的“终身幸福”,在她的引领下迈出了坚实一步。
投身公益宣讲理论知识
2017年4月,她加入了连云港市地震局科普讲解志愿者行列。利用课余时间,传播科学知识,积极开展科普宣传,为提升公民安全意识,营造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氛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5月9日,她代表连云港市参加了“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荣获了三等奖,以诙谐幽默的讲解获得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肯定。
2017年10月18日,一束思想的光芒遍洒大江南北——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作为一名“连云港市理论讲述之星”,她有责任,更有义务向更多的人宣传十九大精神。活动中,以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讲,均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让听众接受一场身临其境的“精神洗礼”,让群众充满了奋进新时代的干劲和信心。
关爱学生撑起一片蓝天
和安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初次离开家,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里生活和学习,内心是非常孤单和忧伤的。作为班主任,孙老师主动和他们交流,问问他们睡得好不好,吃的可口不,身体有无不舒服,学习吃力不吃力……让他们把心里的想法和需求告诉老师,和老师做朋友。
早晨走进宿舍,孙老师教他们怎样叠被子、洗脸、刷牙、整理床铺;中午午餐时,看看他们饭吃得怎么样,问问吃得习惯不习惯,吃饱了没;晚自习时,走进教室,看看他们的学习情况,对学习吃力的学生辅导完成作业;夜晚值班时,督促他们洗洗脚,嘱咐他们早点睡觉。在孙老师的关心下,孩子很快进入了梦乡,凌晨两点,她仍然在宿舍楼中穿梭,消除安全隐患,为学生的安全保驾护航:替孩子盖盖被子,帮孩子拉拉衣角,试试孩子的额头还烫不烫……
另外,孙老师还为每一位寄宿生建立了一份成长档案,把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一学期装订成册,展示给他们和家长看,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成长路上的不易和取得的成绩,离不开老师、同学的帮助,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激发他们对学习、生活的热爱之情……老师像妈妈一样亲切,学校像家庭一样温暖,他们很快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来,不再孤单寂寞,认认真真学习,开开心心生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既然选择了讲台,就选择了默默奉献,无怨无悔。这里有她的追求,也有她的爱。她甘愿守护在三尺讲台,用三寸长的白粉笔耕耘岁月,让自己的青春在爱的奉献中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