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14276462/2025-00001 分类: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统计
发布机构: 赣榆区政府 成文日期: 2025-06-17
信息名称: 2024年赣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文号: 主题词:
内容概述:
时效:
阅读次数:263 字号:【
2024年赣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年赣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和经济恢复中的各种困难挑战,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全区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中国式现代化赣榆迈出新步伐。

一、综  合

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03.28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2.65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317.47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363.16亿元,增长6.6%。全年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5.3%、39.5%和45.2%。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0931元,增长6.4%。发展动力持续增强。年末共有“四上”企业1216家,比上年增加201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1家,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503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32家,有资质建筑业企业124家,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66家。全年新登记私营企业4797户,年末累计达2.77万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1.02万户,年末累计达10.85万户。新兴产业快速壮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23.4%,比上年提升9.9个百分点;光伏新能源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11.1%,比上年提升5.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46.2%。限上批零住餐业中,电商交易额20.81亿元,比上年增长33.8%。全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88%,增长25.3%。

二、农林牧渔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6.3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8%。其中,农业产值47.44亿元,增长3.6%;林业产值2.16亿元,增长6.3%;牧业产值13.38亿元,下降6.9%;渔业产值153.86亿元,增长4.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9.49亿元,增长5.5%。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9.77万亩,比上年增加0.21万亩。油料种植面积14.87万亩,增加0.07万亩。全年粮食产量52.94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夏粮总产20.96万吨,秋粮总产31.98万吨。粮食亩产482.23公斤,比上年下降0.82公斤。全年瓜果产量2.36万吨,增长4.3%。全年人工造林面积168.31公顷。全年猪出栏19.6万头,比上年下降33.4%;家禽出栏706.24万只,增长46.1%;禽蛋产量1.55万吨,下降25.5%。全年水产品总产量47.99万吨,比上年增长3.6%,其中,海水水产品40.63万吨,增长5.9%,淡水水产品7.36万吨,下降7.7%。新建高标准农田4.3万亩。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家、家庭农场9家。万亩保供蔬菜基地建成投产。国家级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开工建设,全省首艘工船养殖三文鱼项目签约落户。设施渔业集中区建成标准化养殖车间46栋,成功试养石斑鱼、绿鳍马面鲀。华电LNG、渔光互补发电等10个涉海项目加快建设。国家级渔港经济区通过中期评估,青口渔港、海头渔港获评国家中心渔港。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00.65亿元,比上年增长5.2%。实现工业应税销售收入885.4亿元,增长4.9%,工业用电量19.9亿千瓦时,下降7.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9%。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产值下降0.8%;重工业增长3.7%。分门类看,采矿业下降25.0%;制造业增长3.7%;电热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20.1%。民营企业产值增长6.0%,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为96.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大于10亿元行业10个,全年产值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为88.7%。其中,产值实现正增长的行业有7个,分别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86.7%)、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38.4%)、通用设备制造业(22.7%)、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9.6%)、纺织服装服饰业(8.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6.1%)、农副食品加工业(0.8%)。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利润比上年增长35.4%。分门类看,采矿业下降32.5%;制造业增长32.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9.63元,比上年减少0.73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2.1%,比上年末提升0.7个百分点。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70.4%,比上年末提升1.1个百分点。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252.55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7%。其中,煤炭消费量增长52.5%,原油消费量增长1.5%,天然气消费量增长84.1%,电力消费量下降3.2%。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5.6%,比上年增长8.5个百分点。扣除原料用能后,规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为0.3031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0.4%。

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16.82亿元,比上年增长9.1%。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71.97亿元,增长8.1%;竣工产值153亿元,增长32.2%。全区拥有二级以上资质企业44家,比上年增加11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7%,其中项目投资增长14.7%。民间投资增长11.7%,占全部投资比重为83%。

全年工业投资增长15.9%。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7.0%,占工业投资比重为81.6%。全年共38个省、市级重点项目开工入库。总投资17.5亿元的东榆光伏发电380MWp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23.2亿元的中燃能源液化烃库区及配套管线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洛希能源新建15GWh智慧储能系统项目开工建设。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25.3%。其中住宅投资下降26.3%,办公楼投资下降28.2%,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下降35.5%。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18.5%。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增长99.8%,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37.6%。

五、贸易

全年实现批零住餐贸易额754.71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批发业销售额473.62亿元,下降12.2%;零售业销售额185.29亿元,增长7.9%;住宿业营业额1.58亿元,增长24.6%;餐饮业营业额17.13亿元,增长16.5%。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7亿元,增长9.2%。从商品种类来看,限额以上金银珠宝类增长151.5%,限额以上五金、电料类增长77.1%,限额以上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50.5%,限额以上烟酒类增长48.3%,限额以上日用品类增长35.7%,限额以上汽车类中新能源汽车增长35.4%,限额以上化妆品类下降23.9%,限额以上家具类下降27.2%,限额以上机电产品及设备类下降29.0%,限额以上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36.6%。

全年电商交易额突破235亿元,增长23.7%,快递上行量突破1.81亿件,增长28.4%。新能源汽车上牌量8540辆、增长81.5%。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2.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出口5.42亿美元,下降9.3%。实际利用外资1565万美元。全区拥有外贸主体166家,其中进出口额超亿美元企业1家,超千万美元企业18家。

六、交通

全年港区货物吞吐量2214.2万吨,比上年增长24.1%,集装箱运量15.5万标箱,比上年增长21.1%。10万吨级粮油码头开工建设,多式联运物流中心一期建成。

204国道城区段改造工程主线桥梁开工建设,沈海高速海头收费站完成改造,柘汪交通检查站建成使用。青抗线河滨大道至267省道段建成通车。新改建农村公路93公里。267省道安全隐患全线整治。

七、财政和金融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63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税收收入24.85亿元,增长1.8%,税占比64.3%,比上年下降2.6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8.02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教育支出29.34亿元,增长1.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8.06亿元,增长20.1%;农林水支出12.76亿元,增长22.3%。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43.8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4%,比年初增加50.66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617.15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153.46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028.1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6%,比年初增加146.5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277.77亿元,中长期贷款692.76亿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新增授权专利848件,比上年末增长11.6%,其中发明专利272件,增长11.9%。年末全区有效发明专利量1021件,增长31.9%。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0.29件,增长32.6%。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2.32亿元。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03家,本年新认定38家。共有科技型中小企业39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家。新增省级瞪羚企业2家。新增市级以上重大产业科创平台3个、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新建5G基站200个。引进博士以上创新人才5人,评定企业科技副总10人。

年末全区共有学校122所,其中普通高中10所,初中26所,普通小学81所。城西中心小学、黄海路小学开发区校区投入使用,实施校安工程2.2万平方米。全年普通高中招生1.18万人,在校生3.34万人,毕业生9594人。初中招生1.76万人,在校生5.25万人,毕业生1.88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14万人,在校生8.74万人,毕业生1.78万人。特殊教育招生17人,在校生245人,毕业生25人。全区共有幼儿园124所,在园幼儿2.42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7.4%。高考本科上线人数5424人,实现全市“二十六连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班庄小学、海头小学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海头小学获评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赣榆高中、海头高中分别创成省高品质建设立项学校和特色高中学校。

九、文化体育、旅游和卫生

年末全区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线上线下文艺活动齐开展。线上服务近8万人次,线下人均服务达到11.6次。全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20.95亿元,比上年增长35.1%。创成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1个,省级优秀群众团队3个。抗日山景区旅游设施提质升级,争创国家4A级景区。举办“游山品海·赣榆行”“盛世华诞·国潮来袭”琴岛潮玩节等系列文旅活动,接待游客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5.5%、9.3%。

年末全区共有体育场地3809个,体育场地面积397.2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4平方米。年内新增健身步道10公里,新增、更新健身路径42条、球场41片。举办省龙舟精英赛、省青少年排球、射箭锦标赛以及全国U19青年篮球联赛共计4场国家、省市级赛事。赣榆射箭队在全国青少年比赛中勇夺2金。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100余场。

年末全区共有卫生医疗机构694个。其中医院13个,在医院中综合医院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678个,其中镇卫生院22个,村卫生室476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卫生技术人员585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672人,注册护士2267人。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6583张,其中医院3651张。全年共诊疗人次498万人次。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全年全区建设用地面积44.48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0.4%。全年新改建道路3条。国诚广场主体完工,星海等4座景观桥建成通车,建成口袋公园3个。建成市政道路13条,改造智能化LED路灯3030盏。施划停车泊位2000个,布设公共充电站46个。分配经济适用住房、公租住房分别20户、60户。实施改造老旧小区8个,惠及718户。老旧小区改造2个。完成河南片区雨污分流达标区建设。新建市政污水管网13公里、雨水管网36公里。改善农房700户,新改建农村公路93公里。实施“一村一巷”道路硬化69.1万平方米。

城区垃圾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成省级垃圾分类小区17个。完成青口河、韩口河综合治理,建成幸福河湖20条。建成农村生态河道106公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97.3%。农村户厕改造2.1万户。完成发展类村庄规划302个,95个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创成8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3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全区PM2.5年均浓度34.5微克/立方米,下降2.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0.1%,比上年提升6.4个百分点。10个省考断面优Ⅲ类比例90%,7个国考断面优Ⅲ比例85.7%,分别提升10个、14.3个百分点。2家重点企业实现超低排放改造,88家企业2蒸吨/小时及以下生物质锅炉完成淘汰升级,42家水产育苗企业锅炉完成清洁能源替代。修复矿山宕口1219亩。提升改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设施59个,建成省级水环境保护工程5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实现全覆盖。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常住总人口99.1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13万人。0—15岁人口19.57万人,16—64岁人口61.44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18.18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6.12‰,人口死亡率6.06‰,人口自然增长率0.06‰。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8.69%,比上年末提高0.3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732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830元,增长5.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05元,增长7.2%。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3720元,增长6.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695元,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409元,增长9.2%。

年末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9.42万人,比上年下降0.5%;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0.24万人,比上年下降4.8%。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0.72万人,比上年增长6.2%,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2.8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5.57万人,增长2.8%。年末全区共有342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1.55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年末全区共有各类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15个。提供住宿的养老机构床位1283张。

注:1. 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最终统计数据以《赣榆统计年鉴》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 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增加值绝对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

3. 部分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和制度原因,较上年不具可比性。

4. 本公报中部门统计数据分别来自于区财政局、区税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商务局、区科技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教育局、区卫健委、区文体广旅局、区交通局、区住建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公安局、区人社局、区金融监管局、国家统计局赣榆调查队、区医保局和区民政局等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