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赣榆区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2-06-14
“祁所长,你们这个‘春风行动’来得太及时了。正好前几天有个船员在船上工作时手被绳索割伤,因为之前签的合同太简单,我正在为赔偿的事情苦恼,你们发的宣传手册里就有类似的事。今后,我们一定多学学法律知识,依法完善合同条款,减少纠纷。”青口镇下口村“船老大”霍某激动地说。
据悉,“春风行动”期间,青口司法所结合下口村地方特色,结合实际案例,编印宣传手册,通过进渔村、入渔户、上渔船等方式开展法制宣传活动,让渔民群众在“知其法”的同时,善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权益,切实增强渔民群众法治意识。
自2014年开展“法润江苏·春风行动”活动以来,区司法局找准定位、转变思路、坚持目标引领、问题导向、载体推进,在法制宣传方面实现组织保障、宣传形式、宣传渠道、多元参与、精准服务等五项转变。
“零散”变“系统”
组织保障更完善
充分发挥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办公室、区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作用,进一步完善法制宣传教育组织体系,制定法制宣传年度工作要点、年度联动工作计划、月度普法计划,以清单形式明确各责任单位工作职能,严格落实“三单一书”制度,通过提示、督办等形式切实把各个环节做严、做细、做深、做实。八年来,共制定各类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120余份,以城头镇小推车志愿服务队“法润号”小分队等形式组建各类宣传队70余个,开展送法进村居、进集市活动620余次,发放宣传材料93000余份,形成了“全面动员、全员参与、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系统化责任体系。
“官宣”变“土味”
宣传内容更亲民
为了提高“春风行动”活动成效,区司法局不断总结、探索,转变宣传形式,通过将法律法规“翻译”成为通俗易懂“土言土语”,由“一本正经”的官方发布逐步发展成如今“看得懂、听得清、讲得通”的“土味”形式,完成了从“法律宣讲者”到“乡亲唠家常”的角色转变,有效提高了当地乡亲们的法治意识。八年来,区司法局在“春风行动”期间,共通过“土味”宣传各类法律法规600余条,循环播放各类法制宣传片27万余次,有力推动法治思想入脑入心、走深走实,法治观念逐步根植人心。
“被动”变“主动”
宣传渠道更多样
区司法局在强化区镇村三级基础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的基础上,与区融媒体中心深度合作,通过在电视台开设“每日一法”栏目,在电台开设律师以案释法栏目,在报纸开设“七五”“八五”普法专栏,在公交站台广告栏张贴宣传画报,在显示屏滚动播出普法内容,在“赣榆发布”微信公众号、APP等载体开设“以案释法”等普法专栏的宣传方式,先后投资80余万元,充分利用“报、网、端、微、屏”为一体的融媒体普法宣传矩阵开展普法活动。将“按部就班”的传统被动宣传转变为电台有声、电视有影、报纸有文、街头有景、网上有点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主动宣传新格局。区司法行政系统工作“曝光率”由原有的一年60次上升至每月30次,增幅达500%,使法律法规入脑入心,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独唱”变“合唱”
参与力量更多元
培育“大普法”观念,加强部门协调联动,整合全区法制宣传教育资源,组建“赣榆区法制宣传”微信群,邀请全区各镇、各部门业务负责同志加入,为全区各项法制宣传活动搭建沟通学习平台。抓好领导干部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深入推进法治乡村、绿色乡村和文明乡村建设,以民情助理走村入户、第一书记进基层为契机,充分了解群众法律需求,引导其合法维权,推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助力乡村振兴。目前,现有法律明白人2724人、普法宣传志愿者1600余名,使春风行动“大合唱”唱遍赣榆大地。
“漫灌”变“滴灌”
法律服务更精准
区司法局在抓好“春风行动”五个方面内容的同时,突出精准法律服务。组织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公证员等法律服务人员先后走进连云港宝迪汽车用品、美泰家居、伟仁建设、金满仓运输公司等单位开展“小微企业法律服务月”活动,通过召开交流座谈会、查阅企业资料、进入生产车间现场查看等多种方式,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方式、人员结构、规章制度建设等情况。特别是新冠疫情以来,结合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常遇的法律问题,帮助小微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结合本地区域发展特征,深入塔山镇、城头镇等地的果蔬种植大户,黑林镇、厉庄镇等地的采摘农业园区,柘汪镇、青口镇等地的水产养殖大户,海头镇、石桥镇等地的海产品电商产业园,针对其在日常生产、直播等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土地承包、合同签订、安全生产等焦点问题,结合村居法律顾问配备,制定“一地一策”的法律条文解读、真实案例分析等内容的宣传方案。八年来,共开展各类精准服务370余次,切实为优化营商环境做出贡献。(王牧茹 龙文芳)
主办单位: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