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65/2021-00270 | 信息分类: | 科技、教育/教育 |
发布机构: | 赣榆教育在线 | 成文日期: | 2021-05-26 |
文号: | 无 | 重点领域: | |
信息名称: | 赣榆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自评报告 | 文件下载: | |
内容概览: | |||
时效: | 有效 |
近年来,赣榆区紧紧围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切实加大教育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增强育人能力,全面提升办学质量,主动破解群众难题,有效增强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获得感。
一、强化资源配置,夯实优质均衡基础
一是强化政府领导,明确创建目标。区政府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重点工作督导事项和建设“优教赣榆”问题清单,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务实解决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的财政投入、师资配备、布局调整等问题。先后出台了《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赣榆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赣榆区推动高质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关于印发赣榆区推动高质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赣榆区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建设“优教赣榆”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文件,扎实有序推进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是严格执行标准,不断加大投入。不断增强政府保障能力,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超20%拨付,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拨付实现逐年增长,投入5210.78万元用于“两类学校”提升工程,对4所不足100名学生的村小和教学点按照100名学生核定生均公用经费。大力实施标准化学校新建工程,投入14.5亿元新建赣中教育集团新城校区、经济开发区小学、塔山小学新校区、柘汪小学南京路校区、海头中心小学新城校区等12所学校,重新修订“十四五”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不断增强优质资源供给。先后投入1.3亿元、0.72亿元,加快教育装备升级和信息化建设,在全市率先完成网络宽带千兆到校升级改造,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分别达到100%、100%和95%,国家教育信息化达标率达88.1%,省“名师空中课堂”师生综合使用率达90.3%。工作经验先后两次在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交流。
三是加快补齐短板,全面达成标准。聚焦薄弱学校改造,深入实施校安工程、“全面改薄”工程,补齐义务教育短板。三年来,集中实施校舍安全工程项目161个,总面积24.6万平方米。深入实施“优美村小”创建、教学点“达标升级”等活动,扎实开展教学点旱厕改水冲厕所、三大球配置等专项检查。全区各小学投入创建资金2560万元,先后创建“优美村小”村小80所,村小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工作经验在全市推广,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省定办学标准。
二、强化队伍建设,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一是优化配置,满足教育需求。建立师资补充长效机制,近三年义务教育阶段招聘新教师702人,依据岗位计划和成绩高低自主选岗,全部进入农村学校任教,有效满足乡村学校教师配置需求。扎实推进“区管校聘”改革,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出台实施方案,统筹做好学科教师配备和调剂工作,确保每年符合条件教师交流比例不低于15%,其中骨干教师达到交流轮岗教师的20.6%。组建教育集团6个、教育发展共同体9个,结对共建学校22所,促进城乡、校际、学段间师资均衡配置。三年来,6个教育集团交流教师326名,其中名特优教师47名。
二是抓实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近三年开展师德巡回报告会8场次,有4名教师分别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省最美教师、省最美小学教师、省最美班主任,48人被评为省、市师德模范,40人被评为市师德先进个人。
加强乡村教师培养,每年统筹安排约70个培训项目,年培训乡村教师1万人次。创新开展“晒字?晒书?晒文”教师素养提升工程,强化全区教职工能力建设。加快名师成长步伐,先后实施“311”“411”名师培养工程,每年培养评选区级名师20名、骨干教师200名。目前,培养出江苏省特级教师31人、正高级教师26人、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2人,苏派名家1人。近三年有11名教师入选省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1497名教师获市“新333工程”表彰,其中乡村教师950名,占比68%,获奖人数、获奖档次全市遥遥领先。
三是保障待遇,促进队伍稳定。切实保障教师工资待遇及社会保障待遇,按照时间节点扎实做好工资调整工作,按标准落实好住房补贴、养老金、职业年金等社会保障政策。实施边远山区教师补贴政策,其中中学、中心小学教师每人每月100元,完小、教学点教师每人每月140元,按照20%的标准提高村小、教学点教师乡镇工作补贴,农村教师同职级工资水平高于城镇同职级教师工资水平。大力实施乡村教师“六有”安居工程,按照“有内部卫生间、有空调、有热水器、有有线电视、有网络、有防盗门”标准,新建、改建教师宿舍350间计1.8万㎡,惠及65所初中、中心小学、完小及教学点800余名青年教师,有效促进队伍稳定及交流工作,工作经验先后在《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报道,在全市推广。强化队伍建设,激发教育发展活力。扎实做好教师奖励性补贴发放工作,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教师、偏远地区教师倾斜力度,确保全区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三、强化质量提升,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强化德育引领,切实规范办学行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四进四培养”德育活动为引领,有力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30所学校获省中小学课程基地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学校,32所学校获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学校,特殊教育学校获省特殊教育发展项目学校。
创成省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3个,评选认定区级品格提升工程项目12个,德育工作经验在《江苏教育》刊发。坚持依法治教,严格落实省市“五严”“六严”规定,所有学校完成《章程》《三年发展规划》制定工作,出台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规范办学行为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提升素质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切实规范招生行为,严格落实“十项严禁”纪律要求,公办中小学校全部实施就近划片招生,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热点高中招生分配指标比例达100%,向农村初中倾斜。印发了《关于对优秀退伍转业军人等人员子女提供优惠教育政策的通知》,优秀退伍转业军人、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劳动模范、见义勇为人员子女,可在区内自主选择义务教育优质学校,不断提高教育主动参与社会治理能力。扎实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全面把握校外培训机构的办学资质、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学员招生、收费管理、教育培训、服务内容等方面的信息资料,治理有力、措施得当,积极推行“回头看”“黑白名单”制度,持续监督,规范管理。
二是夯实课堂基础,拓宽成长成才途径。实施质量提升五年行动计划,以及高质量实施教育教学规范年、教育教学创新年、教育教学提升年,办学质量明显提升,目前正在实施教育教学展示年,积极推进“三学课堂”及教学改革,修订完善各学段教学常规管理实施意见、教学过程监控及教学质量评估细则,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在全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小学阶段合格率达99.5%,初中阶段达95%以上。扎实开展实践活动,区素质教育基地年培训学生超过2万人次,近两年依托区少年科学院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劳动实践教育4000人次。扎实开展社团活动,每年定期开展优秀学生社团、精彩仪式评选活动,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途径。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深入开展“阅读?写字?演讲”三项工程、阳光体育大课间、学生体质健康现场测评工作,体育艺术工作经验在教育部研讨会交流。在全市率先开展小学毕业生体质健康现场评测,对2019、2020两届小学毕业生逐一评测,在全国教育系统率先开展中小学生防溺水游泳技能普及培训,培训学生2.82万名,国家、省市媒体广泛报道,全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已达95.06%。
三是优化教育生态,凝聚家校育人合力。切实减轻基层学校负担,连续三年实施检查、表彰、竞赛项目清单式管理,工作经验在《中国教育报》报道。主动破解家长难题,在全省继南京之后第二家实施“弹性离校”,由榆康校车公司为学生上下学提供校车服务,积极开展家长义警护学活动,在全市率先提供城区小学生午间集中供餐服务,用好“阳光食堂”监管平台,1.5万名学生参与“弹性离校”,5000名学生接受午间集中供餐服务。强化家庭教育指导,在全市率先成立县(区)级家长学校总校,举办“怀仁”家庭教育专题讲座60场,参训家长及家校骨干教师3.6万人。创新家长教育模式,67所中小学启动三宽家庭教育线上课程,组织350余场次线下家长教育课程学习,16.04万个家庭享受线上线下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家长在线学习率达93.62%。赣榆区教育局荣获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的“2019年度三宽家长学校专业化建设优秀组织奖”。
四、存在问题及对策
1.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生源向城区学校流动,容易形成新一轮的城区教育资源不足。目前,我区已经启动义塘路中小学、海城路小学新建工程,进一步优化城区学校布局,满足学生入学需求。
2.随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群众对科学家庭教育理念的需求更加迫切。下一步,我区将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全面提升家庭教育工作水平,积极传播科学家庭教育理念,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共同提升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