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427714X/2019-00010 | 信息分类: | 05 |
发布机构: | 海头镇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19-06-24 |
文号: | 海政发〔2019〕29号 | 重点领域: | |
信息名称: | 关于印发《海头镇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稻麦)基地生产与管理技术方案》的通知 | 文件下载: | |
内容概览: | 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稻麦)基地生产与管理技术 | ||
时效: | 有效 |
关于印发《海头镇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稻麦)基地生产与管理技术方案》的通知
各相关村、各有关单位:
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推进我镇农业高质量发展,依据《江苏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和《江苏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验收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本镇实际,现制定《海头镇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稻麦)基地生产与管理技术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海头镇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稻麦)基地生产与管理技术方案》
海头镇人民政府
海头镇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稻麦)基地
生产与管理技术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文件精神,推进我镇农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绿色优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根据《江苏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现制定海头镇江苏省绿色优质农产品(稻麦)基地生产与管理技术方案。
一、生产部分
(一)基地概况
海头镇地处连云港市赣榆区东北部,全镇面积为84平方公里,人口8万人,耕地面积为5.6万亩。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分明,土壤肥沃。海头镇生态环境优良,全面实行秸秆禁烧,小麦、水稻实现秸秆全量还田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率85%以上,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海头镇现有生猪养殖存栏量大约10万头,家禽存栏量达10万羽,年可生产有机肥5.4万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85%以上。
海头镇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稻麦)基地面积1.6万亩,共14个单元,分别是为大兴庄村、龙南村、大官庄村、垒堆村、垤上村、大岗村、龙河村、朱尹村、义合村、龙王庙村、吴村、龙北村、胡村、盐仓城村,农户4052户。基地内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3家,农业龙头企业6家,由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流转经营的土地面积达6500余亩,基地内农户主要种植小麦和水稻,根据近几年大力推行的粮食生产良种化、规模化的要求,基地全部推行种植的主要小麦品种为保麦6号、淮麦33号、济麦22号、周麦27号,主要水稻品种为连粳11号、苏秀867、南粳2728、天隆粳6号等。
(二)生产基地制度
为了加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管理,保证产品质量,镇制定了《基地生产技术指导和推广制度》、《基地质量可追溯制度》、《基地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等制度并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村,责任落实到人。为防止意外灾害发生,基地制定《小麦冻害的预防及应急补救措施》、《水稻突发重点病虫害防控应急预案》,并根据时节及时推送植保信息《小麦纹枯病发生情况与防治意见》、《小麦白粉病、蚜虫发生情况与防治技术意见》、《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与防治技术意见》等信息有效指导基地农户安全生产。镇基地办还对自然灾害和暴发性病虫害造成的减产或绝收制定了应急管理预案,科学制订本地防控意见,及早做好防控技术准备、物资储备、人员队伍准备,层层落实防控责任,确保防控及时有效、有虫不成灾。积极申请监测预警和应急防控资金,及早落实防控所需农药、药械和专业化防控队伍,保障物资、人员随时调配,提升重大病虫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有效控制其扩散危害,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损失。
(三)生产技术规程
1、 绿色优质水稻种植规程
(1)主要种植品种
基地内主要种植的水稻品种:连粳7号、连粳11号、苏秀867、南粳2728、天隆粳6号等。全生育期145—156天,分蘖性强,成穗数较多,后期叶片直立,株型紧凑,穗层整齐,综合性状较好,高产优质商品性好。
(2)肥料运筹原则:肥料使用符合《绿色食品\n肥料使用准则》的要求。施肥上要控氮增磷补钾,有机肥与无机肥合理搭配,适量补施微量元素,每667m2大田总量折纯N(18~20)kg,P2O5(5~8)kg,K2O(9~12)kg,基(蘖)肥与穗肥之比为6:4~5:5。
分蘖肥:在栽后5~7天施一次返青分蘖肥,施后田间水层保持5~7d。5d后,每667m2用尿素5~8kg再追施一次,以满足机插水稻早分蘖的要求;1周后酌情施一次平衡肥,以尿素或复合肥为主。
穗肥:在孕穗初期(叶龄余数3.5时),根据水稻品种类型适当施用促花肥(7月底8月初),每667m2用45%复合肥10kg或尿素10~12.5kg左右;主茎叶龄余数1.5~1叶时施用保花肥,每667m2用尿素4~5kg。水稻生长后期结合病虫防治搞好药肥混喷。
(3)生产技术
根据海头镇区域适宜的播种期为5月上、中旬,最迟播种时间一般不迟于5月30日。播种量为每667㎡苗床播种5-7.5kg,播种要均匀,播后及时覆盖无纺布减少露籽,做好保水工作。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的规定。
A大田准备 前茬小麦收获后,应及时耕整,开展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施腐熟的畜禽粪肥500公斤,开始放水泡田,并使用氮磷钾复合肥15公斤结合整地施入大田作基肥,耙平。
B移栽 6月中旬移栽、秧龄不超过35d。实行宽行窄株栽培,一般株行距13.3*30cm或13.3*26.7cm,每667㎡大田移栽1.67-1.88万蔸,基本苗(茎、蘖苗)5-7万。
C大田管理 插秧后,薄水返青(3cm),浅水分蘖(1.5cm),当全田总茎蘖数每667㎡达到16-18万(预计成穗数)时,防水晒田,将最高苗控制在25万以内。晒田程度:泥脚浅的轻晒,泥脚深的冷浸烂泥田的重晒。一般晒到田间泥土发白,秧苗白根上跑,叶片挺直,叶色变淡。晒田复水后,要保持深水孕穗(9cm),始穗至收获,浅水间隙灌溉,干干湿湿到收获前5-7d断水。
(4)病虫害防治
水稻的主要病害为纹枯病、稻瘟病等,虫害为二化螟和稻飞虱等。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重点采用农业措施,物理措施、生态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孳生而有利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必须使用农药时,应优先使用植物源。生物源和矿物源农药,有限度的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有机合成农药。
A农业防治
培育分蘖壮秧,提高植株的抗逆能力。合理密植,增加田间通风透光率,减轻病虫害。减少化学氮肥的施用量,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合理灌溉,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
B物理防治
采用黑光灯、色光板、频震式杀虫灯等物理装置诱杀。在稻飞虱或稻蓟马发生田块,利用黄板(蓝板)粘虫板诱杀;或用捕虫器具捕杀稻蓟马。
C化学防治 主要防除稗草、千金子、莎草科杂草、阔叶杂草等,结合施分蘖肥,一般在秧苗2叶一心期后每667㎡用50%可湿性粉剂二氯喹啉酸45克兑水50公斤喷雾防治一次,用药后回水,保持浅水层3-5天。
针对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用药情况,基地办农技人员定期对基地内每个单元开展病虫情调查,根据调查情况及时开展防治:
纹枯 在水稻分蘖至孕穗期、抽穗期,在分蘖期前开展调查,亩每667㎡用或24%井冈霉素A水剂(菌刀)30-60克,兑水50-60公斤均匀喷透。
白叶枯 在白叶枯病常发地块,于发病初期667㎡用2%春雷霉素100-120g喷雾防治,尤其在大风、暴雨、洪涝灾害后,水稻叶面受到损伤,应及时喷施上述药剂,防止病情爆发。
稻瘟病 当稻瘟病中心病团出现时,每667m2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g对水50kg均匀喷雾;或40%稻瘟灵70~100ml,对水45kg~50kg均匀喷雾。
稻曲病 破口前一个星期每667㎡用20%井岗霉素50g-62.5g兑水50 kg对穗部喷雾,或孕穗期至成熟期,每667㎡用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10ml~20ml,兑水均匀喷雾,安全间隔期21天。
二化螟 在稻苗枯鞘高峰期,每667㎡使用35%氯虫苯甲酰胺4-6g喷雾使用。
稻飞虱 每667㎡用20%烯啶虫胺水剂25克,或50%噻嗪酮悬浮剂15-20克,兑水40-50公斤均匀喷雾。
稻纵卷叶螟 掌握在主害代1、2龄幼虫盛发期(稻叶初卷期)。当分蘖期百丛幼虫65-85头、孕穗期40-60头以上时,进行药剂防治,每667㎡用30%茚虫威水分散粒剂6-9g兑水喷雾。
镇基地办组织农技人员对种植户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监督工作,如果发现有农户使用被明令禁止的农药,及时给予阻止和纠正,并指导农户正确使用农药。
2、绿色优质小麦种植规程
(1) 种植品种
绿色优质基地小麦的主要种植品种为保麦6号、淮麦33号、济麦22号、周麦27号等。
(2)肥料:肥料使用符合《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的要求。
基肥:一般10月中下旬水稻收获后播种前,每667㎡秸杆还田450-500 kg、施腐有机肥200kg、45%复合肥20kg,与镇粪污处理中心合作推广粪污综合利用试验示范。
追肥:2月下旬至3月上旬,对群体过小、苗小苗弱、落黄田块,施用返青促蘖肥,每667㎡可施尿素5kg,促进弱苗转壮,争取足穗; 3月底4月初,对群体茎蘖数适宜麦田,在叶色正常褪淡、植株基部第1节间接近定长、第2节间伸长1~2cm、幼穗长1cm 左右、叶龄余数2.5左右时追施拔节孕穗肥,一般亩施三元高效复合肥(N、P2O5 K2O各15%)5 kg,加尿素5 kg,有利于培育壮杆大穗;对群体过大、叶色未正常褪淡麦田,拔节孕穗肥应适当推迟施用,做到叶色不褪淡不施肥,并适当减少氮肥、增加钾肥用量。
(3)生产技术
种子处理 10月上旬种子经太阳日晒2-3天,以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播期
(4)病虫害防治:小麦的主要病害有: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小麦的主要虫害是:麦蚜虫。防治原则:制造不利于病虫草害发生的环境,控制和减少病虫害发生后,适当放宽化学防治标准,不用或少用农药。
A、农业防治
选用抗性强的小麦品种,定期轮换,保持品种抗性,采用合理耕作制度、轮作换茬等农艺措施,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B、物理防治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及害虫对色泽的趋性进行诱杀。选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小麦黏虫,单灯控制面积30~45亩;每667㎡悬挂40~60张黄板诱杀蚜虫。
C、化学防治
纹枯病 安排技术人员在基地范围内的麦田查看病株田间病株率达到15%—20%的田块要及时用药防治20%井冈霉素粉剂50~62克兑水50-60公斤,施药时一定要将药液喷到麦株基部。
做好小麦“一喷三防”综合防治工作,主要是防治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的防治工作,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每667m2用25%氯烯菌脂悬浮剂100ml+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5~30g+叶面肥50g,均兑水50kg均匀喷雾。安排镇基地办农技人员,现场指导种植户用药,用药由基地办统一为农户提供。
镇基地办组织农技人员对种植户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监督工作,如果发现有农户使用被明令禁止的农药,及时给予阻止和纠正,并指导农户正确使用农药。
(5)管理措施
A及时清沟理墒,排水降渍。春季气温回升,如果田间湿度大,会加快加重小麦纹枯病病害的发生危害。
B适度控制旺长,防止倒伏。春后对于群体过大、有倒伏风险的旺长田,应控制群体发展。适度化控。掌握在拔节之前,一般在
C预防“倒春寒”冻害,及时补救。小麦拔节后抗寒能力急剧下降,在“倒春寒”来临前,如果土壤墒情不足,可及时灌溉有效预防或减轻冻害发生。一旦发生气温回降到0℃左右的低温“倒春寒”冻害,对主茎和大分蘖幼穗冻死(先浑浊、后发白、至枯黄)率超过10%以上的麦田要及时趁湿增施速效恢复肥,一般冻死率在10%-30%的麦田,每667㎡增施尿素5公斤左右,冻死率超30%的麦田每递增10个百分点,每667㎡增施尿素2-3公斤,最高不超过15公斤,可以争取动摇分蘖和后发生的高节位分蘖成穗,以挽回产量损失。
3、产品收获贮藏
在90%稻谷黄熟时,小麦腊熟末期,选用联合收割机械,及时用联合收割机收获,收获机械、器具应保持洁净、无污染,存放于干燥、无虫鼠害和禽畜的场所。选择专用烘干设备,采用低温循环式烘干后在避光、常温、干燥有防潮设施的地方贮藏。贮藏设施应清洁、干燥、通风、无虫害和鼠害。不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发潮、有异味的物品混存。
二、管理部分
(一)基地组织管理
1、加强组织领导 提高创建工作成效。海头镇政府多次召开全体基地创建村、相关单位工作会议,专题部署创建工作和生产管理技术工作。镇主要领导及时掌握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情况,推进情况,保障基地建设所需政策、人员、资金、技术全部落实到位。于2018年10月下发文件《关于印发《海头镇创建江苏省绿色优质(稻麦)基地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海政发【2018】50号),成立了基地建设领导小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董淑省任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镇人大主席曹玮、党委副书记王亮等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镇党政办仲崇会、财政所所长王攀明、农技服务中心主任王怀忠、农经服务中心主任吕海荣、水利站站长刘永山等以及基地所在村负责人为成员,设立海头镇创建江苏省绿色优质(稻麦)基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镇基地办),基地办设在镇农技中心,基地办主任由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王端勤兼任,镇农技中心主任王怀忠兼任副主任,负责基地建设的指导协调、日常管理与技术指导工作。基地办日常管理、技术指导、组织协调等工作运转良好。一是明确基地办职能、人员分工及工作职责,严格按照管理架构图,明确个人职责。二是落实责任,建立考核体系。把创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同时将对创建江苏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工作进行督查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对基地所在村年度目标考核。
2、做好制度落实 明确责任制度。为保障基地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镇政府制定了《海头镇绿色优质农产品(稻麦)基地生产技术指导和推广制度》、《海头镇绿色优质农产品(稻麦)基地专项培训制度》、《海头镇绿色优质农产品(稻麦)基地检验检测制度》、《海头镇绿色优质农产品(稻麦)基地质量可追溯制度》、《海头镇绿色优质农产品(稻麦)基地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海头镇绿色优质农产品(稻麦)基地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制度》等。
3、制定生产操作规程,确保“五统一”落到实处。印制《海头镇绿色优质水稻生产技术》、《海头镇绿色优质小麦生产技术》等技术明白纸1.2万份下发给基地内的种植户和农资经营户,指导基地内的种植户开展绿色生产。指导农户做好“五统一”落实工作。通过政府引导、农技指导、市场管理等措施保证所需良种全部在规范供应点采购,由连锁配送,各基地单元连片使用同一品种,由区农业农村局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执法对无种子经营许可和流动摊贩进行严厉打击,确保海头镇范围内种子市场的管理规范。
(二)资金使用方案
海头镇政府十分重视基地创建工作,整合绿色防控、高产创建、职业农民培训、农机购机补贴、秸秆还田等项目资金92万元,全部用于基地范围内创建工作。镇财政积极为基地建设提供经费保障,将基地创建资金纳入年度预算,已投入专项资金65万元,其中用于秸秆禁烧和秸秆全量还田补贴费用为60万元,投入5万元用于基地建设检测、标牌标识、培训、日常监管等费用,其中用于基地产品检测、日常监管费用2万元;用于标牌制作、宣传材料印制2万元;用于人员培训费用1万元。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在镇农经服务中心设立专门账户,有资金划拨手续,保证基地建设检测、标牌标识、培训、日常监管等费用。镇政府无偿为种植提供适合绿色农产品种植使用的部分农药、肥料;同时鼓励农户、企业以各种方式向基地吸引和投入资金,农户自投资金和企业投放资金,由投资者自行管理使用。
(三)重点建设内容
(1)生产示范点建设
基地内建设大兴庄、龙北两个创建示范点,大兴庄示范点面积为1600亩,全程生产实现机械化、绿色化,由种植大户王统亮负责;龙北村示范点面积为960亩,由连云港龙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建设。
基地内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单元规划生产合理,土壤肥力保护措施、病虫草害防治措施科学,农户生产管理、生产记录完善、档案管理保存完好。基地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基地没有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或发现使用国家禁限用农药。在14个生产单元的生产、生活区都设置了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宣传栏和农药、化肥废弃物的回收点,向基地内农户普及绿色食品标准以及相关技术,宣传栏覆盖全部基地单元;定期组织种植户对示范片、示范户现场观摩学习。定期对示范点示范户进行技术培训,生产记录台账的规范填写,组织总结交流技术
(2)定点农资点建设
基地农业投入品管理、销售、使用和专项监督检查等工作有序开展。在基地辖区内有龙河村梁培余、大站村张德宽、尹德臻、王村韦有东、龙北村刘善鹏、盐仓城高为果等7家主要农资供应点设立投入品展示柜;检查供应点内农资销售台账是否详细齐全;建立基地农药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药使用报备制度,须登录农业投入品在线监管平台,对所采购的投入品进行网上备案,按要求上传投入品“三证”及检测报告,经执法大队审核通过生成追溯二维码方可销售。建立农药统购统销管理体系,引入农药使用统一托管服务体系。对发现的不按要求执行的农资经营店,采取强制检查、取消经营资格、召开反面现场会的形式来干预该农资店的销售。对按要求开展农资经营的农资店,采取政策鼓励、优先向广大种植户推介、基地办、创建单元优先采购和镇政府年终给与一定的奖励等措施。
海头镇定点农资店信息表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编号 \n |
\n 名称 \n |
\n 地址 \n |
\n 负责人 \n |
\n GYHT-NZ01 \n |
\n 海头镇梁培余农资门市 \n |
\n 海头镇小站村 \n |
\n 梁培余 \n |
\n GYHT-NZ-02 \n |
\n 海头镇真诚农资门市 \n |
\n 海头镇大站村 \n |
\n 张德宽 \n |
\n GYHT-NZ-03 \n |
\n 海头镇曙光农资门市 \n |
\n 海头镇大官庄村 \n |
\n 孟凡元 \n |
\n GYHT-NZ-04 \n |
\n 海头镇伟果农资门市 \n |
\n 海头镇盐仓城村 \n |
\n 高伟果 \n |
\n NYDD-NZ-05 \n |
\n 海头镇农技农资门市 \n |
\n 海头镇龙河村 \n |
\n 尹德臻 \n |
\n GYHT-NZ-06 \n |
\n 海头镇西王农资门市 \n |
\n 海头镇西王村 \n |
\n 韦有东 \n |
\n GYHT-NZ-07 \n |
\n 海头镇龙北农资门市 \n |
\n 海头镇龙北村 \n |
\n 刘善鹏 \n |
(3)废弃物回收示范点建设
建设一个镇级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中转站位于龙河村。龙河村梁培余、张德宽、尹德臻、王村韦有东、龙北村刘善鹏、盐仓城高为果等7家农资供应店分别设立专门的收集点。每个收集点按照收集一公斤农药包装废弃物给与20元补贴的标准来进行收集。连云港龙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大官庄、垒堆两个村作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示范点。各村、合作社、种植大户、农药经营门店设立醒目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实行专人回收,每个村根据耕地面积安排1-2个保洁员,签订回收协议,在农药使用高峰季节,对散落在田间、池塘、沟渠边及垃圾桶内农药包装废弃物进行清理回收,并建立回收台账。由村集中收集辖区内各回收点回收的农药包装废弃物,送至镇中转站。
(四)监督管理
(1)生产监督
绘制海头镇各村监督管理队伍体系架构图,组建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监管员、村基地协管员队伍,开展经常性综合监督检查,并对基地环境、生产过程、投入品使用和市场对接等开展监督巡查4次以上,检查应覆盖基地内规模生产主体,并记录齐全。
建立基地允许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公告制,在基地单元宣传栏、合格农资供应点明示基地允许使用的农药清单及肥料使用准则,农技人员指导农户按照绿色食品投入品使用要求购买及使用。专供点内须张贴基地允许使用的农药清单和肥料使用准则,并对其投入品的销售进行台账登记管理,肥料使用符合《江苏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综合运用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生产技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严格控制化肥施用量。根据植物生长需要平衡施肥,施用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配合施用配比合理的无机复合肥。\n基地肥料有机氮含量不少于当季作物氮素需求量的20%。
(2)环境与产品检测
推广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推行农村居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箱(桶)装化、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活废弃物的良性循环;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力度,严禁秸秆焚烧。推广秸秆全量还田等技术,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围绕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实施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和绿化造林工程;推广抗病虫害农作物新品种,改进农艺措施,优化肥料结构,执行绿色食品行业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实现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
依托镇农产品质量检测平台和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指导基地内的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对基地内的种植原料、初级农产品等开展自检、抽检和送检等,按照有关检测制度执行,建立检验检测体系,对基地产品进行检测,并委托有资质的环境监测部门,定期对基地环境进行检测。基地配合开展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专项监测工作,抽样样品应来源于不同生产单元,样品数不低于3份。对接好市、区农业农村局对基地产品开展例行监测或监督抽检。检测费用全部由镇政府负责,每年做好五分之一基地单元内的小麦-水稻产品抽样检测工作或产品定性检测,做到五年基地产品抽样检测全覆盖,掌握产品风险评估第一手资料,并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做好产品监督抽检工作和配合市区农产品质量监管部门对农业企业及小麦-水稻生产企业的抽检工作。
(五)相关体系建设
1.加强宣传落实、推动绿色种植技术推广。镇基地办制定省绿色优质农产品(稻麦)基地建设宣传制度,下发到各基地单元。利用网络、广播等多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定期和不定期的组织对农户进行专题培训,提高广大干群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认识,营造浓厚的创建工作氛围。一是设立各基地单元村部宣传栏,宣传绿色优质(稻麦)的技术规程、绿色食品概念、绿色食品使用药剂目录、管理技术要点、投入品公告等;二是做好各基地单元广播宣传,在小麦-水稻生长节点广播宣传小麦-水稻生产统一防治等技术;三是向农户发放技术明白纸、绿色食品知识和绿色食品生产者使用手册等技术资料。
2、做好培训方案、扎实开展培训工作。技术培训记录齐全。建立农户培训制度,每年至少开展2次绿色优质农产品知识、技术和基地建设管理制度的专项培训,每次培训课时不少于2小时,培训记录齐全。完成对基地各级管理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对接企业生产管理人员及基地内所有农户的绿色优质农产品知识、技术、基地建设管理制度的专项培训,培训档案保存完整。实行室内集中培训与田头现场培训相结合。在镇政府会议室、农技中心培训室接受培训人员为各基地单元技术员与监协管人员、镇稻麦种植大户、各基地单元农户代表,共计1500余人;镇绿基办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各基地单元培训,确保每个农户至少技术培训1次以上。分别是11月份和翌年2月份、6月份培训绿色优质农产品相关生产知识、小麦-水稻苗期病虫草害绿色防治、基地建设管理制度;室外培训为翌年4月中下旬组织基地单元技术员与种植大户、部分村农户,到田头观摩无人植保机和高地隙喷雾机防治小麦赤霉病现场;7月中下旬水稻绿色防控现场。
3.推进稻麦种植产业化发展、做大做强绿色稻麦产业。指导对接企业积极参与基地生产管理和产品收购、加工与销售。绿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参与,现基地已与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连云港益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连云港赣榆沙河粮油贸易有限公司、连云港龙腾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对接,其中前2两家企业正处于绿色食品申报认证阶段。
对接企业与基地或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合同规范、真实并有效执行。基地促进农民户均增收100元以上,基地建设与农业标准化、农业产业化、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绿色高产创建、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农业废弃物处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工作及项目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