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单说一件事,大街小巷换路灯。换上新灯通上电,村庄一片耀眼明。灯下能打羽毛球,棋盘战斗争先锋。吹拉抚琴心情好,有说有唱更开心……”14日上午,区融媒体中心采访部收到两张信纸诗作,黑林镇大赤涧村七旬老教师冯作彦以《赞路灯》《赞夜巡逻》为题,作了两首诗赞颂村庄变样和村干部带头作为。冯老师笑着对记者说:“我只是有感而发,写的也就是打油诗。”但从这简短数语中,可以让人深深体会到一位赤子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村庄发展的赞美之意,字里行间洋溢出的是今朝新农村建设带给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大赤涧村位于革命老区黑林镇东北部,南与小塔山水库隔路相望,西与大吴山毗邻,是传统农业村,全村人口4200余人,耕地面积3000余亩,荒山2500余亩,无区位优势,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曾是省定经济薄弱村,2020年摘下贫困帽。
是什么让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脱胎换骨、焕发出勃勃生机,进而赢得以老教师为代表的全村村民称赞?带着几许疑惑,记者当日下午驱车前往大赤涧村一探究竟。
时值隆冬,踏进黑林镇大赤涧村,乡村之美扑面而来,处处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生机和活力:村内工厂机声隆隆,村前小河碧水流淌,村庄环境美丽宜居,村集体收入稳步攀升,公交进村便民出行,文化广场笑声飞扬……
把群众当亲人服务好,提升群众满意度,是大赤涧村聚民心、推进乡村振兴的务实举措。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党总支书记冯强说,群众的心里有杆秤,群众在你心里有多重,你在群众的心里就有多重。在日常工作中,村两委干部首要是换位思考,这也是村里工作开展赢得村民支持的前提。
现年76岁的老教师冯作彦是土生土长的大赤涧村人。在老人家中,冯作彦说,多年来,他一直生活在村子里,任教也是在村里小学。家中的孩子现在都在大城市工作安家,也多次让他到城里住,但他还是难舍故土。昔日的村庄历历在目,如今村庄的发展变化和村干部为发展所付出的努力,他和乡亲们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打心底对村干部充满敬意和谢意,于是萌生出写诗表达自己情感的念头。
把村庄环境治理好,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是大赤涧村聚民心、推进乡村振兴的又一务实举措。冯强说,一个村就是一个家。近年来,村里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和开展文明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引导村民不管穷富,一定要讲究卫生,家和村都要干干净净。今年,在村庄环境整治中,配备9名村保洁员和两辆保洁车,实现了村庄生产生活垃圾一日一清。村里还拆除违建3000余平方米,并得到了全体村民的支持。
加大招商扶商力度,加大农业结构调整,让村民家门口上班、农田里增收,是大赤涧村聚民心、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三招。今年,村里又积极对上争取资金,新建村幼儿园一所,对村里3000余亩农田生产路和17座生产桥全面修整。目前,村里有两家外来企业,共安置村民70余人进企就业,人均月收入3500元,厂房出租年可增加集体收入20余万元,同时村里还引来扶贫资金200余万元,兴建2000余平方米的冷链生产加工车间,在促进全村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还可安置村民30余人就业,年可为村集体增收约20万元。
在村企业务工的村民杨静说,年初,村里帮企业招工,她报名并被录取。在家门口上班,月工资3500元,能照顾家和孩子,自己对工作和收入都非常满意。落户企业连云港凯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厂长王鹏飞说:“村里为企业提供了优质服务,帮助通电、通水、修路和招工,服务非常到位,这也是企业之所以选择在大赤涧村的原因,也借此机会向大赤涧村两委干部和村民表示感谢。”
华灯初上,村民文化广场热闹非凡,欢快的音乐响起来,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们集聚到一起,跳起了欢快的广场舞。广场上竖立的“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的红色醒目标语在灯光的映衬下熠熠生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对今后的发展,冯强信心满满,我们坚信,大赤涧村的明天一定会发展的更加幸福美好!(姚绍庄 王文帮 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