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红色兰台)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80面诞生在抗日烽火中的我军战旗光荣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每一面旗帜都代表一支血与火洗礼过的功勋部队!在这些英雄战旗中,四面战旗和赣榆有关。
“青口十八勇士”战旗
这是八路军第115师教导2旅6团1连2、7班及1排排长赵本源等共18人的荣誉称号,诞生在赣榆区青口镇。
1941年3月,为打通从海上与华中、胶东抗日战场的联系,八路军第115师教导2旅和山东纵队2旅联合发起青口战役,取得了八路军主力东进滨海抗日的首次大捷。战斗收尾阶段,担任掩护任务的6团1连2班、7班的18名指战员被困在青口火叉巷的一个院子里,与敌伪进行殊死血战一天一夜,10人牺牲,8位战士弹尽粮绝落入敌手。6天后,战士孟兆阁挣脱绳索,救出原飞友、孙玉琨、李会元3人并逃脱。孙玉琨、李会元脱逃后下落不明,原飞友因伤势过重牺牲,仅孟兆阁在伤愈后重返战场。他们就是著名的“青口十八勇士”,教导2旅6团1连因而被授予“青口十八勇士”战旗。
“演马庄战斗英雄连”战旗
这是滨海军区海陵独立团2连荣誉称号。
1944年7月,山东军区滨海军区海陵独立团二连在赣榆西南向敌人发起进攻,随团包围了赣榆沙河西南门户的大兴庄据点。在东海演马庄,全连官兵充分发扬与敌白刃格斗的勇猛精神,击毙日军19名、俘敌2名、缴获机枪2挺、步枪21支、子弹千余发。
“郯城战斗模范连”战旗
这是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6团3营8连的荣誉称号。
1943年1月18日,符竹庭领导八路军第115师教导2旅发动郯城战役,6团3营8连冒着密集的火力封锁迅速登城,付出很大的牺牲。郯城战役是我军首次运用“翻边战术”在敌后顺利攻克县城的经典战例。1943年8月,山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签发命令,授予3营8连为“郯城战斗模范连”荣誉称号。
符竹庭,1912年出生于广昌县头陂镇边界村。1943年11月26日,日伪军偷袭滨海军区机关驻地——赣榆县西北黑林乡马旦头村,符竹庭在率部反击时身负重伤,经抢救无效牺牲,时年31岁,安葬在赣榆区抗日山烈士陵园。
“梁山战斗英雄连”战旗
这是八路军第115师独立旅1团3营10连的荣誉称号。
1939年8月,日军和大批伪军进入鲁西南梁山地区进行“扫荡”。八路军第115师独立旅1团3营10连在连长杜营海的带领下,依托梁山南侧小灶山有利地形,打垮日伪军300多人11次反扑,歼灭日伪军300余人,创造了以劣胜强的模范战例。战后,连队被八路军115师授予“梁山战斗英雄连”荣誉称号。
在梁山战斗中,反战同盟斗士金野博被八路军俘虏。经八路军教育感化,他深刻认识到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于1941年发起成立“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山东支部”。同年7月,他加入八路军,任反战同盟鲁中支部长。1943年,他深入日照、赣榆等地开展反战宣传。1944年春,他赴山东支部汇报工作途中被捕,后被秘密杀害,年仅25岁,安葬在赣榆区抗日山烈士陵园。
在军人眼中,那一面面旗帜是灵魂,是方向;
在群众心里,那一面面旗帜是信心,是希望。
抗战期间,英雄儿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战旗猎猎,奋起御侮。今天,我们再次近距离感受这些战旗,那段烽火记忆愈发清晰。这些战斗英雄、战斗团队的故事和精神,将继续激励我们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