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落下帷幕,这是目前我国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大赛共设109个技能比赛项目,涉及制造业、信息技术、交通运输、建筑业、服务业、采矿业等15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代表了各个项目国内最高技能竞技水平的4000多名参赛选手,从数十万名选手中脱颖而出。
石英钟零件装配、拉面穿针引线、飞机复合材料修理……传统技能与顶尖技术的同台竞技;“老师傅”“小工匠”,硕士博士……普通职工和高学历参赛选手共展身手。只要技能高超,就会成为企业青睐的“香饽饽”。大赛现场,就有不少求“技”若渴的大企业。
过往,崇尚知识、鄙薄技能的社会观念曾长期存在。其文化缘由主要是,作为传统农耕时代的文化产物、有着许多精华的儒家思想,鄙薄自然科学与技术,如“学而优则仕”“君子不器”,主张道与技艺是本与末的关系,消极影响久远。这一点,在升学报考选择目标学校时,表征很明显。凡是学校名字带有“职业”“技术”字眼,就要远离和放弃,因为一旦上了这样的学校,就意味着将来入学和就业“低人一等”,不光彩。
当下,这种状况已有较大改观。大的背景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尚未完成,当前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稳步推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加速转换,对技能人才需求越来越大,技能人才已成为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2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26%以上。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但技能人才供给仍存在不足。也正因此,去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1/3。同时,一系列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陆续出台,拓宽了技能人才发展通道。
而具体到民众个体,人才观和就业观也在逐渐转变,整个社会对技能的看法趋向正常。比如,学个“一技之长”,成为不少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毕竟,成人成才、贡献社会的道路,并非只有考上通常意义上的大学一途。据报道,日前一位高考分数达525分的湖北女生,在父母陪同下,去报考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她说,“相对比读一个文科类的本科,我更倾向于好就业的高职。”这表明,学技能固然是其出于对将来就业的现实考虑,也表明她的一家都跳出了鄙薄技能的观念窠臼。
进而言之,当前的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难,只是“硬币”的一面。其另一面,则是并存的企业招聘人才难,技术工人短缺问题突出。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保持在2以上。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比较突出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破解这个矛盾,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要从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供给上着力。这关乎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说到底,谈技能人才,不能不提职业教育,因为职业教育是技能人才的摇篮。国人很推崇像德国、瑞士这些职业教育的“模范生”。但要明白,其有着深厚的手工业传统和与之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基础,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其中,尊重人,尊重技能,尊重职业教育的各方主体,尤其值得一再思考。在全社会建立敬畏技术技能、尊重工人工匠的文化,有力对冲鄙薄技术技能的消极观念,才能更好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我国已发布《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开展工业文化教育实践是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工业文化积淀深厚,百年近代工业发展史留下了丰富精神财富。学技术技能,做工人工匠,不是低下,而是骄傲。这不仅能为职教发展提供文化力量,对于全社会也是文化警醒。(区融媒体中心特约评论员 晚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