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而建、逐海而生,赣榆是江苏近海亲海第一区,素有“黄海明珠”“徐福故里”的文化美名。
如今,站在赣榆区琴岛金黄色的沙滩上,穿过湛蓝海面上的薄雾,记者发现面前是一座现代化的滨海新城,转过身则是传说中秦时徐福东渡的秦山岛。
跨越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和时尚的现代感,在这里产生黄海明珠的独特魅力。赣榆区凭借沿海文化风貌,奏响海岸文化“渔家曲”。在这悠扬的“渔家曲”中,柏纪荣的身影尤为特别。
38年来,她始终坚守三尺讲台,与滨海山村的孩子不离不弃,如同一个忠实的“摆渡人”,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把“情”倾注到每一个孩子身上。
“我愿做一支彩笔,为山村的孩子描绘美好未来;我愿做一只渡船,把山里娃送向文化理想的彼岸”,凭着这一信念,在山乡的三尺讲台上,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黑林中心小学教师柏纪荣一站就是38年。
文化凝聚力量,传承精神密码。她用自己的点滴平凡故事书写着黄海之滨乡村教师“不平凡”的幸福人生。
小山岗上的常青树
破旧的教室、摇摇欲坠的门窗、残破的桌凳、旧仓库改成的宿舍……这是柏纪荣初到农村学校报到时见到的情景。
1986年8月,柏纪荣从连云港海州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赣榆县黑林镇大树村小学任教。大树村地处苏鲁交界处的山区,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当柏纪荣走进教室,孩子们兴奋地围拢上来。校长熊方冕道出实情:大树村虽然民风淳朴,但还是留不住老师,学校仅有本村的几个民办教师在支撑着。
柏纪荣毅然决然地选择留下,并主动承担了四年级数学和初一英语等科目的教学,每周课时安排得满满当当。从此,柏纪荣开始了山里生活,吃百家饭,住破仓库。没有教材,她长途跋涉去县城买;没有教具,她动手制作;门窗桌椅坏了,她带领孩子们修补……村民们都说,这几间旧屋越来越像个学校的样子了。
“一棵树一旦出生,就站在那里坚守一生,无怨无悔,就让我做一棵山岗上的常青树吧!”20世纪90年代,许多乡村教师停薪留职,外出创业致富。在下海经商潮中,丈夫熊传京决意南行。此后,丈夫催促她去深圳团聚,柏纪荣也有过一丝犹豫,而每当面对山村孩子们纯真的脸庞,她又割舍不下了。
1994年5月的一天,柏纪荣正在备课,一群人抱着一个湿淋淋的孩子冲进办公室,柏纪荣仔细一看,竟是不满3岁的儿子!原来,因无人看管,儿子在玩耍时不慎跌落湍急的河水中,是自己多年前教过的脑瘫学生小徐跳入水中,把儿子救回岸上。
“这里有这么好的孩子,你怎么能走呢?一家人不能这样分着,回来吧,我们继续做乡村教师‘夫妻哨’。”当晚,柏纪荣写下的这封信没有像往常那样石沉大海,而是将丈夫重新拉回了山村。
30多年间,从大树村小学到阚岭小学,从阚岭到吴山小学,再从吴山到镇里的黑林中心小学,柏纪荣把根牢牢扎在了黑林镇。亲朋好友不厌其烦地劝她去城里发展,更有甚者当面骂她“傻子”“痴子”,但柏纪荣说:“山区的孩子需要我,坚守才有希望。”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她一路走到现在。
山村孩子的爱心妈妈
“学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柏纪荣常挂在嘴边的话,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的背后有多少令人感动的故事。
有一次,听说周海静同学得了肺炎,她父母双亡,只有80岁的奶奶在照顾她。下课后,柏纪荣骑了3公里的山路,敲开孩子的家门,奶奶看到她惊讶地问:“柏老师,你怎么来了?”她应了一声就冲进卧室,看到海静小脸烧得通红,赶紧背起她去村卫生室,打针拿药,又喂米粥,直到高烧暂退。整整7天,柏纪荣一下课就去看望海静,喂药量体温。看着妈妈的遗像,海静忍不住哭出了声。望着可怜的孩子,柏纪荣的心揪得生疼,她轻轻地说:“海静,如果你愿意,我就是你另一个妈妈。”
在柏纪荣所带的班级里,有个随班就读的聋哑女生茵茵。一天,茵茵突然辍学了。家访时,柏纪荣了解到,茵茵妈妈在她幼时就病逝了,父亲也供不起她上学了。第二天,她将茵茵接进了学校,为总是一身旧衣服的茵茵,做了一身新衣服,还特地找来专业书籍,研究聋哑儿童的心理。慢慢地,茵茵爱笑了。
那年期末考试,当柏纪荣宣布茵茵数学考了78分时,同学们都欢呼雀跃起来。就在这时,教室后面传来了一个不一样的声音“是(谢)……是(谢)……”大家循声望去,只见茵茵站在座位前吃力地嚅动着嘴唇,脸憋得通红,大家这才意识到是茵茵在“说话”。如今,当年的聋哑女孩已技校毕业,成了一名优秀的服装设计师。
在柏纪荣记忆里,这样的故事很多。黑林小学有留守儿童700多名,柏纪荣带头当起了留守儿童的“代理妈妈”,每天帮孩子检查作业,陪他们聊聊天,带孩子到家里吃顿饭,孩子陶醉在家庭的温暖里……在她的带领下,学校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到了“爱心大家庭”。目前已有45个教师家庭、90名教师,当上了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柏纪荣说,是环境塑造了人,还是人改变了环境,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自己身边,有一群像她一样默默奉献、播洒爱心的人。
不只是跟得上,更要跑在前
沧海桑田,唯变不变。出海州古城一路向东,孔望山上造型独特、纹路古朴的摩崖石刻,见证中国与世界早期海上文化交流。连云港自古就是海陆运输的重要交汇点,这赋予了连云港人开放视野、开拓精神。
对于柏纪荣来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每天都是新的。凡事都力求做到最好的她,认为坚守乡村不是苦熬,而是争先。参加工作后,她一面深入钻研教材,一面探索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方式,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个人教学风格。听过她上课的人都会感到她的课严而有爱,扎实而不失灵活。
面对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汹涌浪潮,完全不懂电脑的柏纪荣选择直面挑战,柏纪荣从最初的“电脑盲”迅速成长为了网络教研的“行家里手”,连不少年轻教师都自叹不如。2009年,她创建的网络班级被评为全国优秀网络班级和全国“三人行”示范网络班级;2013年,她参加全国教育技术成果评比,《认识小数》获市一等奖、国家级三等奖;省级课题《网络在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应用研究》顺利结题,并获省科研成果二等奖;2014年她制作的微课获市一等奖、省二等奖;2015年,市教育博客评比获市一等奖、市“十佳教育博客”。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面临退休的柏纪荣也有了自己的“小心思”——优秀教师愿意留在山区。作为市人大代表她建言献策,她提出的《为山区孩子留住优秀教师的建议》被市政府采纳,让乡村教师得到了更多关注。
2016年,柏纪荣被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列为省重大学习典型,《山区里的柏妈妈》走进江苏电视台;2018年聘为省劳模和工匠人才报告团成员,三年为全省师生做巡讲报告近百场;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省最美教师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受到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等领导的接见。省教育厅领导曾亲自写信,称“柏纪荣扎根乡村教育,将爱无私奉献给山村孩子,彰显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理想情操、高尚师德和人格魅力,是全省广大教师员工学习的榜样和楷模”。2018年以来,以柏纪荣为原型的大型现代京剧《大树成荫》作为全国优秀现实剧目在江苏各地巡演,引起强烈反响,国家、省、市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38年坚守,她从黑发变花发,书写了一首奉献与创新的杏坛之歌,在江苏大地上演绎着师恩的至美大爱,用一艘“渡船”,把山里娃送向文化理想的彼岸。(转自《新华日报》)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艾情 李静
特约通讯员 王海涛 秦梓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