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毅清白世家
发布时间:2024-08-30 09:25 信息来源:赣榆区融媒体中心 阅读次数: 字号:【

江苏赣榆董家有“清白世家”之称,缘于明代正德至万历年间连续三代人清廉为官。四世祖董杰,正德年间任浙江湖州府孝丰知县,居官三年,家不增一瓦,田不加一垅,致仕时百姓泣送百余里。五世祖董邦教,监生,嘉靖年间任陕西凤翔府岐山知县,也清廉自守。邦教之子董志毅(1540-1624),字子道,号望峰,官至广东琼州府同知,惠政最多,清白之名最著。

董志毅少年时期,父母相继去世,他在兄长的抚育下成人,读书勤奋,颇有囊萤映雪的精神。25岁中举人,小有所成,淮安知府特意赠送“碧海腾蛟”旌旗相贺。此后,志毅文运不顺,五次会试不中,及万历八年(1580),41岁的他出任湖广南漳知县。志毅感叹:“我平生没有什么长处,只有洁己恤贫的信念。做官应如东汉寿春令时苗离任留犊,居乡应如齐国贤相晏婴乘坐敝车羸马。”继承古人廉洁奉公的意志显而易见。

南漳山多田少,旱涝无常,董志毅经过实地考察,认为欲发展当地农业,必先兴修水利。在他的号召和组织下,百姓踊跃响应、重修县东灵溪堰,砍伐竹木,垒以土石,堰成灌溉田地3000余澳。又在雷家巷开渠,修蒿柴堰,邻近1800余亩田地受益。志毅还鼓百姓养蚕,农业和副业相结合,提高了民户的收入。襄阳府知府道迩称赞志毅“身虽居官,心犹赤子”。由于政绩突出,一年后志毅调任长沙府攸县知县,南漳县民自发结队送行,立去思碑以示纪念。

董志毅抵达攸县时,正值当地发生饥荒。他立即投入到赈饥工作中,一面下令打开官仓放粮救民,一面到各地查看灾情,还捐出俸禄为受灾民众添置衣物、棺木。赈饥结束后,志毅重修县学和文庙,讲学说礼,振兴儒学。还组织官役,训练壮勇,打黑除恶。为缓解贫民的赋税压力,志毅还试图推行“一条鞭法”,规定每粮五石兼出一丁之银,尽管此法因阻力未能实行,但该地的丁银却从此废除了。在志毅任职的两年间,攸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教兴起,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万历十二年(1584),志毅右迁广东琼州府同知。由于家无储蓄,志毅只能向乡官刘一吾借银30两作为路费。

琼州多海盗,在志毅赴任途中,有海盗前来迎接,欲以珠宝相贿赂。志毅严词拒绝,并扬言势必会将海盗绳之以法。匪首见贿赂不成,转而威胁道“此祸本也”。志毅不为所动,上任后调集船只,训练兵士,亲自督军与海盗作战。在他的严打下,不少海盗被缉拿归案,余党不敢造次,销声匿迹。志毅打击海盗却得罪了巡按御史蔡梦说,蔡梦说是福建人,志毅所抓的海盗大半也是福建人。经过旁人煽风点火,蔡梦说以“奸贪异常”为由弹劾志毅。

然而,“奸贪异常”对志毅实在无法成立。同僚粮厅毛云山去世后,志毅捐俸40两为之安葬。同知的年体只有银百余两,捐后志毅愈发拮据,余资不足以供衙门支出,他只能带领家仆砍伐朽木作为燃料。琼州知府周希贤一日看到志毅的窘状,便赠予他柴米并劝告说:“过度节俭不可取。”名臣琼州人海瑞则非常赏识志毅的清廉,致书激励说:“贪污是琼州十三州县之祸患,官员的清白节操自你开始。”

后来蔡梦说又以“抗旨害民”为名继续弹劾,欲将志毅置之死地。志毅被捕人狱,在省城羁押了三年之久。得知志毅入狱,琼州士民纷纷请命,并筹集百两银子赠予志毅家人。志毅的妻子迫于生计也典卖了首饰、古琴、古剑等。最终,弹劾内容被证明是子虚乌有,万历十八年志毅得以平冤昭雪,罢官归里。次年,监察御史高举奏旨表门曰“清白世家”,并致书说:“久闻你清廉官声,但始终无缘见面,仅备银四两微薄之资与‘清白世家’门匾,以表彰廉吏。”

董志毅尽管官阶不高,但因勇于担当,所到之处皆有政绩,故而官声有口皆碑。在南漳,他入祀当地名宦祠。即便是归里30年后志毅的清白官声仍然流传不息。在琼州,据戏曲大家汤显祖称,万历中期当地士人仍在赞颂志毅是清吏。朝廷赐予的“清白世家”门匾是对董家贤吏的最佳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