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大脚在青口走脚的时候认识的吧”,这是演员杨幂在热播剧《生万物》中的台词。剧中频繁出现的青口、土城、沙河等赣榆本地地名,以及在青口取景的海景画面,让不少赣榆市民倍感亲切。据悉,该剧改编自作家赵德发的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讲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的齐鲁大地上,围绕农村土地变迁发生的跌宕起伏的故事,用小人物彰显大情怀,以角色命运抒写时代变革,而这部原著中曾十四次提及并描绘青口。近日,赵德发来到赣榆,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深入了解作品与赣榆的深厚渊源,探寻农村土地变迁故事的创作初心。
1955年,赵德发出生于苏鲁交界的莒南县,从地理上看,莒南与赣榆毗邻,同属鲁南苏北文化圈,风土人情、语言习俗、农耕方式相近,电视剧呈现的乡土景观、生活方式和情感逻辑让赣榆市民感到无比的亲切和真实。剧中多次提到的“青口”正是青口镇,它是剧中人物赶集、交易、办事的“大城市”,是乡村与外部世界连接的重要节点,而剧中人物天天食用的盐正是青口盐场所产的食盐。
赵德发说:“我的村子在莒南县的西南部,从小就听爷爷说起青口,因为他是一个赶驮子的,就是赶着一头骡子做买卖,从这个本村收了花生米花生油,驮到青口去卖,卖掉之后在这边贩盐回去。”
赵德发先生在原著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走了一天,在一个叫土城的地方住了一宿,第二天上午到了青口。当大脚跳下驴背,牵着牲口跟着郭龟腰走进这个苏北大镇的时候,他感到他的头一阵阵发晕。他早就听说,这青口是做买卖的大地方,沂河、沭河两岸的花生油花生饼、豆油豆饼以及山货、粮食都往这里发,尤其是花生油运往这里的数量之大,有人说能长年累月地淌成一条小河。但他想不到这些买卖就是由街上这么多的店铺和这么多的牲口驮子来实现的……”
据介绍,《缱绻与决绝》于1996年创作完成,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34万字、28章,是赵德发创作的“农民三部曲”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曾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奖,入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电视剧《生万物》剧集主要取材于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中的前半部分,聚焦一代农民大约几十年的生活历程。故事里无论是老一辈还是年轻一代,农民对土地都表现出一种虔诚的态度。剧组选用了小说题记中的一句“土生万物由来远,地载群伦自古尊”里的“土生万物”,简化为“生万物”,突出了土地的生养功能,也暗含了传统文化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念。
2025年,赵德发先生还出版了长篇小说《大海风》,主要以黄海之滨的马蹄所、邢氏家族、邢昭衍为中心展开,主要通过邢昭衍的求学、创业经历串联起诸多人事和空间场景,在宏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书写中国北方的渔业史、航运史,表现人海关系之变、时代风云之变。《大海风》的写作视野开阔,架构宏大,笔法丰富,是海洋题材小说的突破。赵德发先生从“农民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到海洋文化三部作品(《人类世》《经山海》《黄海传》)以及他策划撰写中的“沧海三部曲”,构筑了民族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结构。(朱代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