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艳是黄海路小学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2000年,十八岁的她带着“当一名好老师”的情怀,踏上了工作岗位。21年弹指一挥间,虽磕磕绊绊,唯有对教育的梦想始终随行。
天道酬勤,多年的努力,如今换来了她专业成长上的自觉与自信,也让她的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拔节的生命律动。 刚毕业那年,徐春艳被分配到马站小学的一所村小。学校不大,教室破旧,一口锈迹斑斑的老铁钟用铁丝挂在大办公室的门口。一间低矮的教师食堂,掀锅就能看到在铲子上舞动的老鼠。雨季的夜晚,总有蛤蟆撞击宿舍的木门。现实照进梦想,恐慌总是围绕在她的心头,但前辈和村民的激励与细微的关心坚定了她教好书信念。部队转业的宋老师开导她,“你们这些孩子才是未来教育的希望,看我们村小的老教师哪一个不是民办来的。”第一个端午节,校门口的邻居大娘大清早送来了粽子,“你们这些小青年来了,这个村子的孩子将来就更有出息了。”第一次到中心小学开会,过水漫桥,村小的庄主任,用摩托车挨个把她们渡过去。一次险些晕倒,一位带低年级语文特别棒的宋老师,主动用自行车带着她到乡驻地医院拍片检查。 使命与责任,感恩与关怀,引领与起航——梦想的种子这一次是在现实的土壤中萌芽了,爱孩子,爱学校,爱同事……爱这里朝气蓬勃的一切。再看这个村小,徐春艳看到的不再是斑驳的墙壁,而是孩子们求知的眼神。身兼数科的她,踩着脚踏风琴教学生唱歌,拿起哨子带领学生在土操场上跑步,用泥巴和孩子们一起捏各种塑像。“六一”到了,再精心排个舞蹈到中心小学参加演出。执拗着一定要把成绩带成全乡年级的第一名。得了急性脑炎的她,为了不耽误学生上课,请来村赤脚医生在宿舍打吊水,拔了针继续上课,而这一打就是半个月。 “站在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这是徐春艳的心声,也是一名带着梦想躬耕于课堂一线教师的心声。为了让“生命的歌声”更加嘹亮,徐春艳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第一次走出村小到中心小学听课,至今她还记得那节课执教的课题是《三袋麦子》。课堂上精巧的设计、连贯的环节,热闹的气氛、优雅的举动,听课老师惊喜的眼神,都印在了她悸动的心里,好久一直模仿着,揣度着,希望有一天也能像这位教师一样驾驭课堂,呈现希望。“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后来在名师的引领下,她的专业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先后在省市各级学科竞赛中获得多学科一等奖,在市区级执教公开课二十余节。习作课堂教学现场比赛课例发表在主流期刊《七彩语文·教学论坛》。
班中一位女孩经历父母拉锯式离婚长跑,由于母亲不在身边,她就成了父亲坏情绪的发泄对象。原本活泼的她,变得郁郁寡言,甚至有弃学的念头。徐春艳就利用班会等积极引导她,让她认识到男孩女孩都要长大成人,都有享受教育机会平等的权利,享受学习过程中的平等,享受教育结果的平等。每教一届,她都对班级女生做追梦启航的教育,让孩子的心明亮起来,希望她们将来成为最好的自己。省级项目“性别平等进校园”在黄海路小学试点,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开发与实施。撰写小学高年级性别平等教育融合课《小草和大树》,收入《江苏省性别平等教育进课堂项目(案例汇编)》(江苏省政府妇儿工委办公室)。 面对班级中的困境特殊儿童,徐春艳总是身先士卒,捐款捐物。在她的影响下,班级家长自觉形成助学小分队,不定时地给予同学帮助。她所带班集体走入社区参加公益已是常态,每年的赣榆区红十字会公益捐款、赣榆区“海英草”公益活动中都少不了她和学生们的身影。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最近徐春艳正在探索“双减”形势下“劳动技能与习作表达的跨越融合”,以应对普遍存在的三年级现象。一路走来,徐春艳以责任与担当,在不断成熟中用专业素养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护航,用赤诚之心,为儿童的生命添加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