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关键期。面对极端天气频发、水环境治理压力增大等挑战,赣榆区水利局紧扣全区“重大项目突破年”“改革举措落实年”“作风能力提升年”主题,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六项重点工程、六项改革创新、六项实践探索”,在水安全保障、水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上精准发力,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筑牢水利支撑。
一、以项目突破强基,夯实水安全保障“硬支撑”
水利工程是守护城市安全的“筋骨”。区水利局坚持“项目为王”,以六项重点工程为抓手,系统提升防洪排涝、水资源调配和民生保障能力。在防洪减灾领域,朱稽付河治理工程争取资金4973万元,年底工程完工,建成后将完善区域防洪排涝体系;龙王河综合治理工程聚焦2024年汛期水毁隐患,投入911万元修复33处水毁点,同步利用后扶资金推进14处重点修复,为流域安全再添“防护盾”。韩口河挡潮闸工程投资3306万元,汛前完成水下工程,8月底全面竣工,将解决海堤防洪圈封闭难题,提升区域防潮排涝能力。
民生水利工程同步推进,彰显为民情怀。水库移民扶持项目投入1.27亿元,涉及22千米河道清淤、2万平方米道路硬化、6.5公里下水道新建等基础设施建设,直接惠及移民安置区群众,列入区民生实事;肖岭节制闸拆建工程投资2300万元,5月底完成水下工程,年底前完工,将消除病险闸安全隐患,配套发电设施提升水利工程综合效益;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更是“大手笔”,计划争取资金超8亿元,小塔山灌区2亿元项目已通过省级评审,病险闸站拆建有序推进,建成后将为农业灌溉和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这些项目不仅列入区委全会、政府工作报告,更成为“10+1重点工程”和民生实事的核心内容,体现了“水利为民”的责任担当。
二、以改革创新破题,激活水生态保护“新动能”
深化改革是破解水利发展瓶颈的关键。区水利局以六项改革创新为突破口,在水土保持、生态河道建设、水资源管理等领域勇闯“深水区”。创建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区,启动第三方招标,推动多部门协作,力争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上形成“赣榆经验”;农村生态河道和幸福河湖建设同步推进,2025年计划建设52千米生态河道,以“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打造宜居水环境,两项工程均列入区民生实事,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在水资源管理上,作为全省首批“四水四定”试点地区,赣榆区以“控总量、保刚需,控强度、提水效”为目标,强化取水监管与用水审计,探索河湖生态水位管控,完成试点终期评估,力争走在全省前列;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更是突破性实践,完成水库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方案编制,启动黑林片区试点,瞄准淮河流域“第一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以实践探索提质,构建水利现代化“新图景”
高质量发展既要立足当下,更需谋划长远。区水利局以六项实践探索为路径,在水源地保护、防汛抗旱、工程管理等领域攻坚突破。小塔山水库综合治理聚焦饮用水安全,常态化巡查管护,实施蓝藻监测与生态放流,构建“人防+技防+生态防”立体保护网;河湖“清四乱”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区镇协同机制,实现存量问题“清零”、增量问题“零发生”,守护河湖健康生命。
防汛抗旱能力提升注重“全链条”管理,3月完成四大应急预案修编,4月审查、5月演练,同步推进水毁修复、物资储备和抢险队伍建设,打通断头防汛路,筑牢灾害防御“最后一公里”;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创新“风景区开发+矩阵化管理”模式,探索小塔山水库开放,建设八条路水库管理矩阵,提升工程安全监管效能。在规划引领上,西部岗岭水源保障和海堤提标工程提前谋划,对接市级布局,推动农业节水降本和沿海防潮能力双提升;“十五五”规划更是以“四网合一”(防洪排涝、供水保障、水系生态、数字孪生)和“多元互促”(+生态、+旅游、+文化)为方向,构建现代水网体系,为未来十年水利发展绘制蓝图。这些探索既破解当前痛点,又着眼长远布局,体现了系统思维和战略眼光。
从防洪减灾的“硬工程”到生态保护的“软治理”,从民生实事的“小细节”到规划布局的“大战略”,区水利局的实践折射出新时代水利工作的多维使命:既要守护江河安澜,更要赋能绿色发展;既要解决当下问题,更要谋划长远未来。在“三个年”主题引领下,赣榆水利正以项目突破强根基、以改革创新破困局、以实践探索开新局,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唯有始终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和民生情怀,才能在复杂环境中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让水利事业真正成为守护家园、造福百姓的“国之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