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融媒体中心:“五一”假期“种”教育田间地头有“干货”
发布时间:2024-05-07 10:49 信息来源:赣榆区融媒体中心 阅读次数: 字号:【

“这是什么,为什么要分成两个叉?”“这个是玉米吧,为什么是红色的?”“这些又白又蓝的圆颗粒是什么?”“这些是豆子吗,怎么有坏的啊,坏的也能当种子吗?”……1日上午9点,白鹭公园“劳动责任田”前围满小记者,面对满地的种子、秧苗、化肥和农用工具,小记者们的“十万个为什么”层出不穷。

“五一”劳动节,致敬耕耘者。1日,区小记者协会在白鹭公园开展以“播撒劳动种子 收获成长快乐”为主题的种植实践活动。现场半亩地划分21块责任田,有40余组家庭,120余人参加活动,从未种过地的小记者们体验了一把种植的快乐和辛苦。

活动之前,小记者们在责任牌子上写下自己的姓名,通过充满仪式感的签名活动,让小记者们把责任牢记心间。“红色的是甜糯玉米,秧苗也是玉米苗。先用犁、锄头或者铁锹挖地沟或者刨土坑,浇上水。玉米一般行距60厘米,株距25厘米,一窝放2粒玉米种子,每窝玉米种子之间放一把肥料。”现场有经验的老农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大豆种子有瘪的、坏的,用簸箕滚一滚,饱满的种子就很容易挑拣出来。大豆还是很好种的,一般行距40厘米,株距15厘米,一窝3粒种子。”听着讲解,看着示范,小记者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融媒小记者开种啦”,随着响亮的喊声,热情高涨的小记者们瞬间化身“小小耕种者”,纷纷卷起裤腿,撸起袖子,拎起水桶,抡起锄头……翻土、挖洞、浇水、撒种、施肥、覆土,小记者们干劲十足,不怕脏、不怕累,分工协作,铁锹手脚齐上阵,样样做得一丝不苟,呈现出一派火热的劳作景象。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一番劳作后,小记者们纷纷用所熟识的古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实践可知其精彩,探索深知其快乐。此次活动将课堂、劳动体验巧妙结合在一起,既引导小记者们亲近自然、体验劳动,又帮助小记者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践中成长,在快乐中学习。“通过此次种植活动我体验到了农耕之乐,同时也明白了食物的来之不易。在这里,我们收获知识,更收获成长。”融媒小记者李梓萌在笔记《我的“五一”》中写道。

据了解,后续小记者们还将定时开展浇水、打药、追肥、定植等劳作步骤,感受户外课堂的有趣和精彩,感受作物丰收的喜悦,切实提升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

“此次种植实践活动,不仅在土壤中种下一颗种子,也在小记者们的心中种一颗关于劳动、合作、收获和成长的‘种子’。让他们体会‘劳其筋骨、益其心智’的别样感受;让他们知农事、学农耕、惜农食,深入体验农耕文化;让他们记住,用自己的双手去播种,用辛勤的汗水去浇灌,每一粒种子都可能开出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区小记者协会负责人贾新新告诉记者:“接下来,协会主要依托区关工委、区教育局、区融媒体中心,继续面向全区招募小记者。同时,开展新闻采访播报、百行百业体验、劳动实践教育等更多形式、意义非凡的活动,持续为‘融媒小记者’打造锻炼自我、接触社会、丰富知识、探索自然的平台,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自理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