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融媒体中心:刘世成,事业追求无止境
发布时间:2024-07-05 09:37 信息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阅读次数: 字号:【

“在位时要为老百姓多办实事,工作尽心尽力,不拈轻怕重,不计较职务高低,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不辜负党和人民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日前,笔者走访93岁离休老党员刘世成,他语重心长地说道。

刘世成出生于1932年11月,赣马镇鱼落村人。历任赣榆县玉河区区公所通讯员、团委文书、书记;县委宣传部秘书;墩尚公社书记;赣榆县银行行长;青口公社副书记;新沂、赣榆县农工部、水利局干部;赣榆县官河公社副主任;赣榆县食品厂书记和调研员。1992年11月离职休养。

不懈地追求

刘世成小时候在鱼落村八路小学学习,成绩优秀,表现积极,被选为村儿童团长,经常利用空隙之时,带领小伙伴们为村里站岗放哨,查路条,从不偷玩。村里人经常夸他长大后肯定有出息。

1948年,金山、吴山、玉河三个区民工300多人,与莒南县民工联合组成子弟兵团支援淮海战役。当时16岁的刘世成担任伞庄乡文书,没白没黑地跑东家、走西家派担架、催给养,忙得连休息的功夫都没有,半夜回到家中,躺在床上还惦记着第二天工作干些什么,怎样去做有关人员的思想工作。

刘世成付出了比同龄人更多的努力,他以实干精神迎来了个人更大的发展。1951年,墩尚乡由县委副书记韦策方兼任书记,刘世成任副书记。

“旱改水”成功

1956年初,为促进农作物高产增产,让老百姓吃上自己种植的南方品种水稻,实现赣榆农业生产大发展。“一五”期间,对新沭河、范河、朱稽河、青口河、沙汪河、兴庄河等河流开展了系统规划、治理工程,农业实现“旱改水”。这一年全县种植水稻16.01万亩,整修大小水库14座,可灌溉面积达到12万亩,稻麦两熟的梦想从蓝图变为现实。

刚开始动员大家“旱改水”时,当时不少农民思想上通不过,发出疑问,说原旱稻长得就不错,本来在地上长得现放在水里长能行吗?

刘世成是分管农业副书记,怎么办?大会、小会广泛宣传动员,大家脑筋转不过弯,说三道四,就是不通。他只好挨门逐家说服动员,拍着胸脯打保证,慢慢地,大家被他的真心所感动,在修整开挖水库及干渠支渠的过程中,他几乎都是吃住在工地上,和大家日夜苦干,没有休息过一天。

当年秋天,水稻获得一亩七八百斤的好收成。这是之前种植旱稻每亩100多斤的产量无法比拟的。

老百姓尝到甜头,吃着雪白的大米干饭,想起了原先的穇子煎饼两手捧的情景,从内心感谢刘世成当时不厌其烦地上门动员,给大伙儿带来好光景。

这正是干部带了头,群众有劲头。坚定信心跟党走,幸福日子在前头。

不负有心人

刘世成因常年劳累,积劳成疾,在医院治疗了一个多月。出院后,调到银行任行长,用了一年多时间,狠抓“货币回笼”,解决当时金融面临的困难问题,引起了当时徐州地区人民银行行长的极大兴趣,并专门来到赣榆蹲点调研,后在全地区八县两市行长会议上提出表扬,号召全地区各家银行向赣榆行学习。

1963年8月至1965年6月期间,刘世成担任青口公社党委副书记,分管农业,在河南大队驻点时,又抓起“旱改水”工作,并承办了全县“旱改水”现场交流会,收到了良好反响。

后来刘世成又调整了几次工作岗位,但他如同一颗红色种子,在几十年的工作岁月中,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干劲,无论播撒在哪里,都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无论到什么职务、地位,都要尽心尽力干好自己应做的事情。”刘世成不忘初心的精神作为,是他人生道路上的真实写照。(周裕本 崔恩辅 殷成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