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连云港市赣榆区司法局靶向社区矫正工作监管力度不一、执法标准不高、法制审查不足、矫治质效不优等现实性问题,创新建立“1+4”全员直管工作架构,在大队下设立监管中队、执法中队、法制中队、帮教中队,集中统一行使社区矫正核心职能,形成“大队直管、中队实施、司法所协助”的“队建制”新模式,推动社区矫正工作从“碎片化管理”向“系统性治理”转型,为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提供鲜活实践样本。
一是“一个口子”监管,日常核查由分散向集中转变。监管中队配备6名工作人员,建立综合核查办公区,配备智慧矫正系统,运用“四查四核”工作法,每日对全区社区矫正对象进行集中核查,生成核查通报,破解司法所力量分散、监管不到位问题,严防脱管漏管,守牢社区矫正安全底线。直管以来,监管覆盖率、电话抽查率、定位成功率均为100%,日均巡查频次翻倍,社区矫正对象脱管失联等异常情况6小时内发现,2小时内完成初查。生成核查通报105期,移交线索230条,发现人机分离、不假外出违规行为同比增长54.28% ,无脱管、漏管现象发生。
二是“一把尺子”执法,审批调查由粗放向规范转变。执法中队配备5名工作人员,建立“一评二报三批四提请”工作机制,按照“集中执法、规范执法、高效执法”原则,细化执法程序、统一执法标准,提高执法质效,破解司法所执法程序不规范、乡镇人情干扰等问题。直管以来,审批事项当天完成,响应时间缩短50%,调查核实监管中队移交线索230条,处置违规行为209人次,处置率100%,对社区矫正对象震慑力有效提高。如,5月7日,在矫对象姜某某以福建某县警方要求前往处理案件为由请假,执法中队与某县警方核实确认后准假。5月8日上午9时、11时,2次轨迹巡查发现手机均处关机状态,执法中队立即介入调查,与花果山机场联系取证,确认其登机到达福建,第一时间将失联情况向某县警方通报,并向区公安局发函协查。5月10日,姜某某在广西偷渡时被查获,有效防范脱管风险。
三是“一套标准”审核,法制审查由缺位向到位转变。
法制中队配备3名工作人员,制定法制审查工作指引,对社区矫正执法全流程进行审核把关,确保适用法律准确、执法程序完备。直管以来,执法案件法制审核率100%,对7起执法案件提出意见,均被刑事执行奖惩考核小组采纳,执法的准确性、规范性显著提升。定期对矫正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向其他中队提出专业建议30余条。如,6月3日,监管中队核查发现在矫对象李某轨迹越界,6月4日,核查发现其手机关机,执法中队核实李某1次不假外出、1次无故关机,拟对2次违规行为合并作出警告处理。经法制中队审核,李某关机时间未超过一天,按照《江苏省社区矫正对象考核奖惩办法》,应给予扣分处理;对不假外出行为给予训诫。
四是“一体贯通”帮教,教育帮扶由粗放向多维转变。帮教中队配备3名工作人员,利用矫正对象集中、样本多的优势,加强分析研判,注重实施分类管理和个别化矫正,加强跟踪实施、动态评估,实现方案制定率、动态调整率、措施完成率三个100%,破解“重监管、轻矫正,重处罚、轻教育”问题。先后编写《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警示教育读本,建立非法捕捞罪、帮信罪等13个罪名教育视频库和未成年人、女性、涉海涉渔专项教育资源库,违规教育覆盖率100%,协调企业解决就业20余人,撤销缓刑人数同比下降62.5%。如,在矫对象王某,有三个未成年子女,无固定收入,帮教中队会同司法所,协调其到人社部门接受电焊技能培训,并取得焊工证书。同时实地走访多家企业,开展政策引导和耐心说服,为王某争取到了某造船厂工作机会,解决了生计问题。目前,王某已成为业务骨干,日薪350元。
五是“一专多能”实战,社矫队伍由兼职向专职转变。
本着“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通过考录、调剂等方式整合系统内资源,社区矫正大队今年共新增5名政法专编干警和6名专职社工,新招录6名专职社工中,一本院校毕业5名,法学、心理学专业3名,过法考2人。严格落实专人专岗、专职专责,规范工作服装、佩戴工作标识,打造严肃、规范的社区矫正管理团队。组建律师助矫团,选拔优秀律师定期到社区矫正中心坐班,为教育帮扶工作提供坚实人力保障。出台《赣榆区社区矫正专职社工管理办法》,建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考评机制,参照同类人员合理确定专职社工薪酬标准,并逐步提高福利待遇,建立层级晋升制度,调动工作积极性,增强队伍稳定性。